读经济图书的意义在于,学习一种经济学思维方式,本书可以胜任这一目的。
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法案或政策的即期效果,更要考察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给某一群体带来的后果,更要追踪给所有群体造成的后果。
本文首先用“破橱窗”谬误作为经典的例子,来形象的表达本书的核心观点,然后具体分析各种经济领域中的一些谬误,以进一步不断强调本书的核心观点,包括储蓄和投资,机器的作用,政府的公共工程,出口、进口和关税,产业政策和拯救特定产业,物价管制和房租管制,通货膨胀等等。
顽童打碎面包店的橱窗,某些人却认为“橱窗破了虽然很可惜,可未尝不是好事:玻璃店有了新的生意;玻璃不破,那玻璃店可就没有收入了;玻璃店老板有了新收入就会有新消费,还能刺激其他商家的生意;等等。”
人类凭借想象力而成为地球主宰,万物灵长(《人类简史》),却也经常看不见没有发生的事情——假如橱窗没有破坏会发生什么。
以此类推。
政府主导的公共工程有明显看得见的好处,可被牺牲掉的市场主导的投资活动却无法为自己辩护。
认为储蓄抠门不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人看不到背后的金融体系的作用,一个人的储蓄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的投资。
政府应该拯救某个夕阳产业或者制定朝阳产业规划?我们看得见即时的好处(避免了失业,快速的产业发展等),却又忘了背后被挤占的资本、劳动力可能创造的新财富,资本投放的扭曲。
现实中太多这种的案例.
当然书中的分析不一定正确,毕竟本书也有自己的自由主义和反凯恩斯主义立场,而凯恩斯主义能曾有辉煌之时。凡事难有绝对,因为经济发展有阶段差异,而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有优劣,A国的上上策可能变成C国的下下策。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抨击的思维谬误之所以会大规模存在,一个原因是利益群体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因是“人类有短视的倾向”。
这种短视的倾向,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只关注某些政策的短期影响和对特定群体的影响,而忽略长期影响和对整体群体的影响。
对人类的这种短视倾向进一步追本溯源,就进入了进化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人类的进化就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历史,最正确未必最容易存活,如果自私是一种生存优势,那自私就是我们的生存本能(《自私的基因》)。如果我们的祖先看到一根井绳,科学家的认真钻研态度可能害死他,而不管三七二十一拔腿就跑的处世态度却能再多活一日。短视心态是保证我们的祖先能够生存下来的基本技能,只不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才变得无比蹩脚而已。
由此就不得不说了解大脑认知的重要性,了解我们大脑的运行方式,思考过程,感觉、情绪和行动的深层次机制,应该是现代社会”适者生存“的新技能要求,虽然这种技能要求无疑会害死我们的祖先,但现在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吧,是千万年河东,千万年河西)。
《一课经济学》所强调的经济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普遍性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理性,一种生活智慧。生活中的选择和决策,都要看得长远,看得完整,避免目光短视和以偏概全。
因为一个人的一两次行动而去评价一个人的人品或整体价值,这样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种过度概括化的思维方式,很容易让人因为别人的一两次行动而无比愤怒(《控制愤怒》)。
世界是在变化的,时间尺度上同样有大智慧。不要因为一次糟糕的软件体验而再也不去尝试,软件的迭代会带来惊艳的体验,人也可能如此。今天的美酒可能是明天的毒药,今天的困难也可能是明天的恩赐(《活出生命的意义》),看看资源诅咒中的荷兰病,智商或外貌诅咒等,个人,企业和国家层面的例子不一而足。
2016.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