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系列2:小孩的视网膜还没长好!

2017年3月12日

甲: 我把iPad留下给给小孩玩
乙:不能给小孩玩
甲:怎么了
乙:视网膜还没有长好
甲: 什么时候长好
乙: 你自己百度去
甲:好吧,回头我研究一下,等我确定几岁才长好,我再给他ipad。但是别人家的小孩,两三岁就玩手机,人家眼睛也很正常啊。
乙:大部分如此,但是总有例外,要不要医院做什么?

聊天的过程中,我就意识到对方语言反映出来明显的思维错误,但是我却没有直接说,因为在聊天过程中,点出这些“思维错误”,容易被盖上“总讲大道理”的帽子,容易无法继续聊下去;别人在说A层面上的事情,我却在说B层面上的事情,很容易变成各说各的。

需要值得强调的是,思维错误的分类不是严格的逻辑分类,所以会重叠部分,正如《比知识还多》中所说的那样,分类的目的更主要是为了增强意识,存在重复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儿最明显的思维错误是极端化思维

视网膜没长好,本身就是一个极端化说法。 我没有仔细检索视网膜的资料,不过我感觉可以分成两个角度去分析,(1)第一种可能是视网膜本身就是像五脏六腑那样出生就是完整的,只不过容易受到用眼习惯的影响,所以才出现“玩游戏过度导致视网膜脱落”的新闻报道(如果是因为读了这种文章才决定不让小孩提前解除电子产品,那就是从一种极端到另一种极端),如此以来,不是是否玩ipad的问题,而是如何限定使用时间和看什么的问题;(2))第二种可能是视网膜不是生来就长好,而是和大脑成熟一样,是一种逐渐完整的过程,那就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时间节点的过去和未来正好对应于“没有长好”和“长好”的视网膜状态;如此以来,我就想到了反比例函数,无限趋近极限却不能达到,那应该在视网膜涨到80%,90%还是99%的时候才接触ipad这一类电子产品呢?

除此之外,小孩正常的每天生活也是一种低程度的视网膜使用过程,这个情况又该如何面对呢?

不论是以上哪种假设,都不足以给出“小孩不能看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的结论”,重要的是程度,而不是是否

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因噎废食:这都是极端化思考和行动的表现。我们应该学习和适应一种更完整和系统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灰色思维”(the value of grey thinking),中国古人强调的“中庸态度”,自然科学强调的概率思维,自助类图书中所强调的平衡(balance)。

The-Value-of-Grey-Thinking
grey thinking(灰色思考,避免非黑即白)

徐贲的一篇讲极端性思考的文章——“中国人的雄辩只为消灭对方”,每次重读都感觉酣畅淋漓。 如果仔细观察周围,我们会发现周围有不少人的说话方式很像这篇文章中的雄辩证患者,你说A成立,他就一定要说A的反面(非A),然后再急匆匆的找非A成立的证据,甚至自己完全没有考虑这个证据的适用范围和成立概率,大脑变成了嘴巴的仆人而非主人。

为什么我们倾向于“你说A,我就说非A,进而找非A证据”的说话方式,我觉得和认知心理学中的“大脑惰性”很有关系,因为这样的说话方式最省大脑精力,不需要系统思考,不需要延迟判断。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或许我说送ipad的时候,对方可能只是出于“拒绝”的出发点顺口就说不行,于是就顺口说出了“视网膜没有长好”这个值得批判的原则; 所以我说“别人家的小孩没事”的时候,他就顺口说总有人会如此,所以医院才有存在价值。

避免极端思维,很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到“两头都是极端,黑白都不完美”。

我们拿癌症举例,环境因素,遗传和随机性(DNA复制)是导致癌症的常见原因,比如65%的肺癌归因于环境因素尤其是吸烟,而35%归因于随机性。如此以来,倾向于极端思考的人会怎么做,理性一些的人会怎么做呢?

极端的人会想,不吸烟也有35%的概率得肺癌,抽烟的人也未必得了肺癌比如邓小平,那我还是别戒烟了吧。吸烟有害健康,所以“无论如何也不戒烟”是极为明显的极端行动,反方向却很少能真的走到让别人感觉过分的极端。

但是对于“是否要让小孩用ipad”的问题,两头都是极端,有些人容易走向这个极端,也有些人走向那个极端。 比如有些父母为了哄小孩安静或者避免互动,小孩一哭闹就给手机平板或者打开电视机,甚至让手机成了小孩唯一的玩具,导致小孩放弃了和其他小朋友和父母互动,这是一个极端,容易影响小孩孤僻、自我和内向;但是“不能让小孩玩手机看电视”,却是另外一个极端,导致小孩视觉和听觉输入量明显比同龄人少,如果再加上父母本身也没有弥补缺失电视和手机的作用,那就更是一个过分的极端了,我担心这种极端更过分,因为在小孩大脑发育时期缺少足够的大脑刺激而降低智商(智商不完全是天生的,还有后天培养的作用)。

最新研究中,福格尔斯坦等人基于423个国际癌症数据库,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全球近70个国家人群干细胞分裂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这些国家的人口总计达48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结果显示,癌症风险和干细胞分裂之间存在强相关性。这种关联具有普遍性,并非仅适用于美国。

例如,胰腺癌77%的突变可归因于DNA复制随机错误,18%为吸烟等环境因素,只有5%是遗传因素;肺癌的情况则大不一样,65%的突变归因于环境因素,其中主要是吸烟,35%是DNA复制随机错误,而遗传因素没有影响。

“成百上千万人过着几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不吸烟、晒太阳前擦防晒霜、饮食健康、经常锻炼,做了我们认为可以防癌的一切事情,但他们还是患上癌症。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为这些患者带来安慰。”福格尔斯坦说。“他们需要知道不管他们做了什么,癌症还是可能会发生。”

——《科学》杂志重磅发现:66%癌症发生是因运气不好

 


2017.03.26

后记:对话是半月前的一次聊天,当时就想要写一篇文章说一下这件事情;另外愤青系列也只写了一篇,本文的极端思维也是愤青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归入愤青系列。

about 2h by tog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