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读书汇总

转眼之间,又半年过去了,总结一下上半年的阅读情况,每本书做简单的个人分析,一方面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方便大家挑选适合自己读的书,最后还是列一下这半年在读书上的几点感悟和建议。

  1. 《拥抱似水年华》

根据德伯顿的《爱上浪漫》顺藤摸瓜找到这本书,年前挑着读了大部分,这学期将这本书扫尾。
这本书算是德伯顿的读书笔记,他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感悟,这种级别的读书笔记,真心让人敬仰。

书中阐述了德伯顿对人生态度、读书目的、人生的痛苦、交友之道等的分析,感觉很不错,大家可以直接看相关章节。每一章节的具体观点,我就不再赘述。

这儿提一点,德伯顿阐述痛苦的价值时,提及了一个很不错的例子,一个毫无经济压力想买什么衣服就能立刻拥有的人,大多难以拥有成熟的审美,反倒是那些努力省吃俭用才能添置一件新衣服的人,会因为贫穷导致的谨慎选择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能力。当然凡事不觉得,不过我感觉这个例子很不错。贫穷会赋予富足奢求的品质,完全不需要自卑,所以重要的是正确的认识自己。

  1. 《轻断食》

读这本书,纯粹意外,一个周末就读完了。

讨论的是一种健康的瘦身方法,例如在一周中挑出两天进行轻断食,在这两天只摄入500卡热量,从而激活人体在饥饿下的自救机制,消耗平时用不到的脂肪等能量。这一瘦身机制的原理是进化论,我感觉这这种方法比较靠谱。

当然了,瘦身就和其他目标一样,一需要方法,二需要坚持。

  1. 《银河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

年前kindle特价购入,春节在家读完最重要的这三部,当然我坦诚理解力不够,很多内容囫囵吞枣的读过去,以后有机会重读一遍。

故事宏大,内容深刻,无比赞美这个系列。真正的科幻不是简单的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能够糅合多学科的核心观点,建立一套符合推理的逻辑体系。这本书有大量的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博弈论等知识,就像芒格所推崇的多学科思维的产物。

年后从这本书的“科学宗教“想到了张益唐和编程的事情,写了一篇博文,见“新时代的机会和挑战:《基地系列》,张益唐与编程 ”,一点拙见,后续有新的感悟,一直没有补充,以后再说。

  1. 《十亿消费者》

忘了怎么遇到这本书的了。

作者是一个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讲述了中国的商业环境,当然其中不可避免的讨论到政治,入木三分的分析,能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感到震惊。

首先,这本书是禁书,原因是在中国政治无处不在,而完整的商业分析不可避免的提及这一点;其次,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以更完整的视角看待社会,同时能够看得更深刻。「不要怀疑自己接受的资讯和教育是不完整的这一事实」最后,对我而言,完整的视角也意味着「非愤青」的视角,这本书能够平息我的非理性,让我更倾向于接受不完美。

  1. 《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读与”思考、思维“相关的图书,找到这本书,号称”解决问题领域的圣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将我们平时没有意识到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显性化,同时纠正常见的错误,值得好好读读,尤其适合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的知识工作者。

  1. 《幸福的方法》

耶鲁公开课上很火的一堂课,属于”幸福心理学“的领域,或许可以视为是一本心灵鸡汤读物。
强调一点,幸福是一个值得追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幸福难以获得,是因为我们都懒于经营。

  1. 《奇特的一生 : 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

很久之前买了这本书,草草读了一遍,重读这本书,是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提到这本书。

很惭愧,重读此文的目的是要将书中的时间管理方法糅合到我的生活学习中,坚持了大约两三周,最终还是不了了之,重回平庸,以后再继续调整尝试。

  1.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

大约一年半前开始跑步,然后找到这本书读之。

村上的所思所想,让我备受触动,因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没有距离感,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我们都可以如村上那样,平凡的人获得不平凡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幸福。”担水砍柴皆能悟道“,跑步是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就像阅读,是构建精神世界的一种方法。
9. 《如何高效学习 : 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

从“思维、思考“的阅读主题,切换到”学习方法“的阅读主题。

作者在书中强调的高效学习方法是”以联系的方式学习“,这是一种普适性的学习方法,其典型的例子就是“费曼技巧”,联系的学习方法也与芒格的跨学科思维如出一辙,甚至拆书式读书法也包括了联系的方法,这就是一通百通的观点,强调联系,建立逻辑,避免死记硬背,是一种更高效的学习和思维方法。

  1. 《学术团队》

三四年前就读这个学术类小说,刚刚完稿,最近读完。

作者是四川大学的一门化学系教授,讲述的是中国的学术环境,作者借男主角之口,诉说了对现实环境的不满和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其中的那些官场和商界情节,信则有不信则无,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判断。
11. 《影响力》「2015年上半年最推荐的一本书」

作者罗伯特 西奥迪尼,一本心理学读物,用大量的案例讲述了我们在商业和生活中如何被不知不觉的被影响和被利用,重点阐述了六种影响力武器:利益互惠,承诺与一致,喜好,社会认同,稀缺,权威。

再怎么强调这本书的价值也不为过,我没有办法像芒格那样赠给作者几万美金股票,就将这本书标记为「2015年上半年最推荐的一本书」吧。

心理学是一门重要但是不够成熟的学科,不客气的说,我们可以将这本书作为界定庸众的标准,无意识的被影响甚至被操纵,我们就是精神上的僵尸,这种状况就是《银河基地》中提到的心理操纵的雏形。
12.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读《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找到这本书畅销书,讲述的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刻意练习“理论,按照《万万没想到》的作者的说法,是目前唯一被科学证实的成功学。
走出舒适区,坚持正确而又不舒服的练习方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一步步调高目标保持必要的自虐。

可惜我对这本书评价不高,作为畅销类读物,适合大学甚至高中生和初中生阅读,因为阅读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力,同时书中有没有给出准确的建议,反倒是《万万没想到》中介绍”刻意练习理论“的那一节,比这本书要实用和难读得多。

———
正在读的四本大块头图书和一本科普读物:

  1. 《思考,快与慢》
    社会心理学的巨著,慢慢啃,极度锻炼理解力,读起来有些吃力。

这本书也属于”思维、思考“主题,我们的思维分为快思考(下意识思考,潜意识思考,可以对应到《影响力》一书)和慢思考(理性思考),就像芒格所说的”双轨分析“,投资要进行理性分析,也要进行潜意识分析(大众会怎么做?也就是大众的快思考模式)

  1. 《穷查理宝典》

讲述的巴菲特的投资和生活伙伴查理芒格的生活投资哲学,非常有指导意义。

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成就和生活质量,就像芒格的投资成就是其生活学习方式的副产物一样,不要弄反了。

  1. 《如何阅读一本书》

春节前开读,非常喜欢其中关于“积极主动的阅读方式”和主题阅读这两部分。

  1. 《金字塔原理》

这本书也属于“思维、思考”主题,是麦肯锡的经典教材,如果有机会进入麦肯锡接受一下思维方式的洗礼,我估计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正如“刻意练习“理论所言,技能都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训练而来,思维也是如此,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就像上面所提到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一样。

如果有人感觉毫无用处,那就需要先读基本入门的思维读物,或者过几年再读这本书。

  1.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推荐给所有的大学生、高中生阅读,不论文科还是理科生。尤其是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讲述科学的励志方法和成功学,不要将所有的成功学都视为心理鸡汤,如果将刻意练习理论视为心灵鸡汤,也是一种非常难喝的鸡汤。

—–
关于读书的心得:

  1. 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自己和增强理解力的过程。

在《影响力》一书的背面,湛庐出版社编辑强调了阅读的收益,个人感觉很有道理,大意是:阅读图书的最大收益是,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理解力,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而获得个人品质(精神层面)的改善和提升。 从2012年底开始保持大约一月一本书的读书节奏,写了四篇读书日记,写的内容和读书类型也能部分说明读书的进阶过程,从读通俗读物到读「锻炼理解力」的读物。

谈到“理解力”,就要说到一个观点:不同年龄段对应于不同的读物。一是因为不同年龄段对应于不同的理解力,二是不同的年龄段对应不同的生活学习问题,因此有不同的读书需求「读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对于不同理解力程度对应于不同的读物,举两个例子:如果两年前的我阅读《思考,快与慢》,只恐收获了了,即使现在,很多章节也要读第两三遍才能彻底理解透彻,而且读这本书之前读了好几本与思维相关的书;一年前让我读《金字塔原理》,只恐会认为这本书废话连篇,或者心想”这些道理我都懂“,但当我阅读了几本”思维”和“心理学”相关的读物,又在生活和学习中「意识到」逻辑的重要性时,我就会充分意识到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1. 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

好像《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在书后列了一个书单,并说只需要读这些书就足够了,其他书都不需要阅读。这个忠告应该没有错,读完一个主题的几本书,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就像上面所说的学习方法。 所以要么反复读一本书,读透,不再需要读相同类型的其他书。要么读一个主题的几本书,互相比较和联系,然后获得完整的结论和概念。所以读书多少因人而异。

  1. 做读书笔记

之前不怎么做读书笔记,或者说都是依靠kindle和多看阅读自动导出读书笔记,读过《万万没想到》提到的“如何强力研读书”,还有网上很多人的高效读书方法,还是开始完善读书笔记,只有用自己的文字总结的内容,才能更好的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1. 我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评价

如何评价现在的学校教育,我想起了一个公众号在复旦校庆日写的一句话“感谢复旦大学给我自由和空洞的灵魂”,“空洞”一词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教育成果,这么对应的话,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毕竟基础知识教育体系还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精神上的教育可都是max theory。

如何评价现在的家庭教育,我想不起来什么名言警句,只希望父母能够让孩子们精神上不孤单,也就是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会陷入迷茫,方法有很多,给予必要的阅读指导和阅读氛围或许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