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内容/关键词是我19年2月前后春节期间回家过年记录的,一直扔在草稿里没有补充,今天补充细节和思考,发表,作为自己回头看过去的参考资料。
社会民生
回家听爹娘唠叨,18年夏天的暴雨(和山东寿光水库半夜泄洪事件是差不多时间),冲垮了一些工厂围墙,进而摧毁了不少农田,后来政府给农民发补贴,然后老百姓(包括我爹。。)就因为发的不公平而愤愤不平。
补贴是洪水补贴,但是村里主要是补贴了种植大姜的农户,即使有些农户的大姜是种植在岭上,没有因为洪水被淹,但是今年整体大姜行情极差,几乎种植大姜的都亏损了,这可能也是补贴的出发点。
我家有农田被洪水冲了,结果一份补贴也没有收到。 后来政府有二次补贴,村领导给我爹补上了一些,算是平缓了我爹的一些怒气。【不过我是回家劝爹看开,何必生气,政府也不是故意和你对着干啊】
说的洪水问题,就有了一个新问题,洪水冲倒工厂墙壁,把工厂里面的一些油冲到农田里,在我看来是明显的土壤污染,这个事情倒是没人管了,反正老百姓不懂,政府也不追究企业责任(毕竟还是镇上的支柱企业)。
家长里短&农村习俗
回到老家,少不了听家人唠叨家长里短,看父辈兄弟们的矛盾,还有村里和亲戚的事情。
爹和兄弟们关系闹的很僵,在我看来就是爹“倚老卖老”而已,因为自己年纪最大,当年应该帮助爷爷奶奶支撑了不少家庭事务,为我的两个叔叔做了(自己以为的)很多风险,所以对现在两位叔叔对他不够敬重耿耿于怀,倒是也能理解。不过从我两个叔叔的角度看,爹也对他们做了不少伤心的事情,诸如不顾及在众人面前的面子,等等,”胳膊肘向外拐“,应该给自家兄弟的好处反而转给别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我总是开导我爹,过去的贫穷惹的祸,其实我知道还有人的思维局限所致,理解万岁,我作为晚辈,只能努力在中调停,尽量避免父辈之间产生更多的矛盾吧。
其实我发现父辈们容易有一个问题,就是“骑虎难下”,一旦关系闹僵了,总是拉不下脸自己先去和对方重新交往,都等着对方先让步。
村里人之间也有各种有意无意的攀比,尤其是比较家里的孩子,听我娘唠嗑,说谁家的孩子一年三十万,谁家的孩子一年一百万。 娘说和某个一起干活的大娘聊到孩子,对方可能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又去给别人告状,说我娘如何如何,娘知道了很委屈,我说她其实是心里有心结,生怕别人说自己孩子不如别人,所以建议我娘和这些人莫谈孩子,免得打击到对方的自尊心。
然后就是谁家的孩子结婚了,谁家的孩子还没有对象。 记得去年春节,娘就给我提到,村里有一户人家,有两个男孩,年龄和我相差无几,至今两人都没有找到媳妇,家里的男人又生病,一下就觉得这家人过得很心酸吧。 娘就很庆幸甚至有些幸福的说,”幸好你们都算有出息,咱们虽然没钱没房,你们长得也一般,还在都有文化,学习好“。
农村百姓有一个习俗,就是很在乎别人的看法,这应该在很多社科书中有更深入的分析。所以讲究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给别人看,给父母争光。好事如此,坏事自然也是觉得别人都盯着看。比如我今年和老婆分开回家过年,叔叔就觉得这样不妥,总觉得别人如果问起来“谁谁家的儿媳妇没有跟着回家过年”,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消费陷阱
城市没啥电视购物,但是农村电视台上的电视购物依然泛滥成灾。
电视剧上的电视购物,原价一千多,现在只买九十九元的净水龙头,其实淘宝上不到五十元,号称“出口欧美的产品转内销”更是无从验证,或许厂家卖给欧洲一件也可以十年都这么打广告。老百姓淳朴的很,很容易被类似的“便宜”打动。
当然有针对农村人的广告,也有针对城市人的广告,这本质上没啥区别。
很多差劲的广告,基本上都是抱着“坑一个算一个”的心理,韭菜总是有很多。
经济停滞
我上大学那几年,乡镇企业还很红火,记得每年河南人去我老家的镇上打工,逢年过节的大巴车都浩浩荡荡,这几年乡镇企业生意每况日下,四个冷藏厂据说关闭了三个,只剩下一个还在维持。
随着而来的就是很多农村人只能去县城找工作,来打工的河南人来的也锐减。
劳务市场上找工作,日结,想找活干就去找。听亲戚说,县城有些饭店找活面工,两三千一个月。
亲戚家的孩子前几年去中专学“计算机专业”,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因为学得太理论,孩子自己又贪玩,白白浪费了几年的时间。
亲情
爹喝酒太多,在我和娘的劝说下,终于打定主意要少喝酒,还说要写保证书。年后我时不时打电话简单,也算小有成效,娘说年后吃饭明显多了不少,很欣慰。
叔叔和姑姑都让我劝爹少喝酒多吃饭,不让我再给爹生活费,免得膨胀不知好歹。我自己也努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今年能让爹的每日酒量减半,就算成功了。
叔叔虽然明面上和爹关系闹得很僵,但是暗地里聊天其实也很关心,同样让我劝爹少喝酒。
亲情上,新年还需要多花点精力时间,这不是金钱所能替代的东西。
2019.03.21 TJ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