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星文章:2020年第二季度总结

随时总结,2020年六月底发表。
重要的是写给自己,我以后准备回顾哪些文章和哪些观点? 而不是”别人会觉得那些文章有用”。
个尖刺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给你一张地图也没有用。

如果把别人当成傻子,自己就变成了傻子。

Think big and always open!

“人月神话的博客”

人月神话的博文是我的大爱,所以这儿注意列举这几个月的精选文章和对我的启发。
关键词:思维方式,方法论,解决问题方法论,知识管理,

锻炼记录

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态度、技能和能力、三观,这是最基本的。
个人成长,自学,其实也就是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训练,包括看书实践等。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最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就是要做一件事情可能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情就很难,需要的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说明。

  1. 考试得60分及格很容易,考100分很难。得60分花1周得时间,考100分可能花1年的努力。
  2. 完成一个功能开发如果1天的时间,那么考虑到代码规范,重构,各种边界自测,文档至少需要1周时间。
  3. 懂一个道理可能不到1分钟,但是真正要亲身去证悟往往需要毕生的投入

那我们在做人和做事的时候,又是否真正投入到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呢。我最近在思考影响到个人成长的根本解在哪里?而实际上思考来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态度:积极主动+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2. 能力:能力的本质是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我思维框架看包括问题解决,事物认知和学习实践)
  3. 道德:个人价值观,不作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而这三个方面才是个人成长最核心的内容。

人月神话的博客:学习实践与知识库累积(200420)

知识管理,思维框架与模式识别。
我喜欢「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观点,知识就是从最琐碎的资料,汇总整理成知识,再融合成经验,最后升级为模式,越向上越精简。

思维框架本身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我们认识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其二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但是不论以上哪一点有一个基础支撑就是个人知识库,而知识库的形成又和个人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有关系,即整体思维框架分解也是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

  1. 事物认知:我们看待事物,理解事物,分析和评价事物的方式和方法
  2. 问题解决:包括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问题决策的方式方法
  3. 学习实践:即包括了我如何学习和实践,通过学习实践不断完善我们的个人知识库

问题分析思考03(200605)人月神话新浪博客
这是一篇问题分析的文章,问题定义,分析解决。很好,需要从工作中领悟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200620)人月神话新浪博客

思维意识转变我始终认为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就个人职场或生活成长来说,最简单的思维意识就你愿意为自己树立的目标,积极主动的付出各种尝试,坚持而不轻易放弃。或者再加一句的话,就是你要勇于打破自我边界,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以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所以,自己首先要愿意寻求改变,其次才是如何改变。
否则,就是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个人学习成长始终都是自主自发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愿意学习和成长,你再去强制要求,那么反而得到更多负面效果。

谈IT行业从技术到管理(200623)人月神话新浪博客
强调技术岗位走向管理,最重要的还是技术作为基本盘(没有技术就不要谈管理),其次是软技能没有短板,软技能的第一条就是沟通能力。
文章强调了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个人管理是基础,不会个人管理,就谈不上团队管理。

德鲁克有一本书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我是建议所有的技术人员阅读。在这本书里面作者给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即是:对于所有的知识工作者,他们都是管理者,并且首先要管理好自己。

而一个技术人员要真正走向管理,同样要意识到能否做好个人自我管理。个人自我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包括了个人知识管理,GTD和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精力管理和习惯养成等。再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五个凡事,类似我们经常说的个人PDCA循环。

凡事有计划,凡事有执行,凡事有结果,凡事有记录,凡事有改进。

长周期和持续积累-三年跑步感悟(200624)人月神话新浪博客
超级好的一篇文章,作者总结自己这三年的跑步和写作,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和思考感受。
这也是我持续关注博主的原因,作为我的榜样,激励着我。
习惯的重要性,积极主动,高度自律,专注,关注过程,
作者对专注的理解,也是对我的提醒,重要的是深度,而不是继续拓展广度,比如我现在的阅读,其实就有些太广不够深,我应该把和工作息息相关的技能,比如六西格玛和TRIZ,学得更深入一些,少涉猎其他主题。

碎片化工作和时间-如何构建体系化知识库提升系统思维(200625)人月神话新浪博客

我前几年掉进了一个误区,就是把过多时间用到工具上,而不是“用工具做事情”,不过好在时间没白费,之后从之前过度研究的软件中受益匪浅。

我认为时间管理等都只是方法和工具,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利用工具达到目标,提升自我价值。

如何充分利用碎片化知识?如何避免把整块高效的时间碎片化!时间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整块利用时间,零碎时间处理零碎任务。
和碎片时间关系比较弱的,是作者强调的“能力碎片化”,技能不够精,不够深,不能独立完成大项目,知识体系也没有体系,无法拼接到一起。
作者列举了一些”能力碎片化”的表现。

在知识经验库形成中。学习,实践,总结复盘是最核心的三个内容。
人们不可能通过思考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够通过实践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个人经验模式库。

资料库:简单的资料收集和下载,简单的碎片化的阅读,泛读
知识库:主题阅读,主题学习,内容的精读,已有资料的归类整理
经验库:实践后的总结和复盘,经验教训,心得体会
模式库: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对一个事物群或问题群进行的体系化总结

领导力

理想成长 ▏王勋:五个教练工具帮你提升领导力
来自“理想汽车”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介绍如何做“管理”,“优秀管理者”的定义让我想起了今年重读的《成为技术领导者》,真正的领导者是激发员工的潜能,而不是将员工作为机器和工具。
2020.6.12 认真读完本文,单独发个博文,摘抄并补充更多备注。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112 期):如何培养领导力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本文引用了下面的英文文章,介绍如何培养领导力

只有业务能力,没有领导能力,这是走不远的。俗话说得好:”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上周,我读到一篇文章《领导力的四个阶段》,美国一个创业者总结了如何培养领导力,我觉得说得很好。按照下面的四个阶段,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第一阶段:熟悉自己的业务,知道问题在哪里,怎样可以解决。

领导者是给大家指方向的,你必须先知道要走哪个方向,才能带领别人,这是领导力的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说服能力,能说服他人,问题可以按照你说的方式解决。

领导力的表现是,他人愿意服从你。这不能都靠制度压服,而要让他人真心觉得你是对的。如果你可以让他人相信你,你就可以领导。

第三阶段:激发他人的热情,让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说服他人的更高境界,是让他们真正投身进来,自觉发挥自己的潜力,全力以赴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好的领导和差的领导,区别就在于能否激励下级,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职责,努力工作。

第四阶段:你培养其他人的领导能力。

如果你离开,团队也能正常运作下去,说明一切已经制度化了,你的领导已经成功了。这时,你可以让其他人接管团队,自己去实现下一个目标。

英文原文(上面观点的原文出处): The Culture of Leadership – Ben Mappen – Medium

The Stages of Leadership Evolution

Stage 0: Leadership Potential: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but not yet execute on solutions

Stage 1: The New Leader: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and solve them independently

Stage 2: The High-Leverage Leader: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and convince others to help solve them

Stage 3: The Leader of Leaders: The ability to inspire others to identify problems they are passionate about solving

第一级别是“识别问题”但无法独立解决,第二级别是识别问题并能说服和指导别人执行解决方案,第三级别是激励他人并使别人能独立识别和解决问题。

员工的核心竞争力

两篇关于“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辩证的看,非常好,单独写了一篇文章展开说明两者的观点。正方很重要(但是像鸡汤),反方更有实操性。两个观点各有千秋,适合不同的人。

正方: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 持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清晰表达的能力
积极主动,自我驱动的能力
树立个人品牌的能力
管理技术团队的能力

反方:(我很喜欢的微信公众号-唐巧)唐巧:程序员35岁以后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107 期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本期话题:致富与杠杆
美国风险投资家 Naval Ravikant 有一个很有名的长推特,一共40条,题目叫做《如何致富,不靠运气》,谈了他的商业观。

和菜头翻译过中文版。另外,Naval Ravikant 后来还有一篇长文,详细解释这些观点。

长文:HOW to GET RICH: Every Episode
他认为,致富其实只需要两步。
第一步:找到”个人-市场-产品”这三者交叉的那个定位。 你问问自己,你的竞争力在哪里?市场需要的哪一种产品,可以用到你的这种竞争力?这就是你的定位。
第二步:使用各种杠杆(leverage),使得你的产品可以服务尽可能大的市场。
只要做到上面这二步,就会赚到大钱。
我觉得,他总结得很精辟。赚大钱的奥秘就是定位和杠杆这两件事。当市场需要你的产品时,如果有办法”放大”产品,服务更多的人,你就成功了。
Naval Ravikant 说,传统的杠杆是劳动力和资本。通过雇佣更多的员工和借贷更多的钱,把业务放大。但是, 互联网时代,新的杠杆出现了,那就是软件和自媒体。
只要服务器开着,软件(包括网站和 App)就能帮你开展业务,服务更多的人。媒体杠杆更简单,只要写文章、拍视频、录播客,放到网上就可以了。只要别人看到这些内容,就等于帮你放大了业务。
这两种新杠杆,成本更低,限制条件更少(不需要大量雇人,也不需要跟银行打交道),因此是更好的杠杆。如果你把四种杠杆结合起来,就能发挥最大的威力。事实上,那些互联网巨头都是这四种杠杆的结合,难怪它们都赚到了大钱。
从某个角度看,人生的成就其实取决于你能影响到多少人。祝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杠杆。

健康问题

知识分子:我承认,我小瞧了心脏

这篇文章分析了心脏的构造,心脏的“冠状血管”就是中医世家杨瑞教授说的供血系统,给心脏本身提供营养和氧气。 以后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整理心脑健康的宣传册。
其中的几个图片可以重点回顾,画的很好。

名人传记,人生,教育,科研

神经生物学家贝尔斯:我真的度过了最好的一生
介绍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很值得一读。

“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了我的一生。我希望改变自己的性别,于是我从女性变为了男性。我希望成为一名科学家,于是我成为了科学家。我希望研究胶质细胞,我也做到了;我为我坚信的理念发过声,也相信自己为这些理念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至少,我为以后会发生的改变做了铺垫。我没有任何遗憾,并且已经做好了离世的准备。我真的度过了最好的一生。”
—— 本·贝尔斯

贝聿铭:传奇百年精英人生 缔造现代建筑经典(上)

我父亲常常告诉我:“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只要你有意在学业上深造,我就支持到底。” 我父亲并不富有,但他有条件在这方面支持他的孩子。我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子女和孙子女,不管他们想去哈佛或耶鲁,我都会帮助他们。我希望他们得到那样的教育,但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我的儿女们都完成了他们向往的最好教育。—— 贝聿铭

杨振宁:科学研究的品味 | NSR访谈(知识分子公众号)

杨振宁教授,介绍自己的”科学研究”的品味,”我重视传统,通常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去探索新的方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科研品味,选择科学问题的方法,都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性格有关。
杨教授数学很好,又被引导到物理领域,所以结合数学理论解决物理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读的另外一个科学家的文章,该科学家专门做”反派”,特立独行的选择课题和研究方向,比如大部分科学家认可全球变暖,他就从”全球不会变暖”的角度展开研究,诸如此类,虽然科研颇有建树,但是做很多领域持有过于极端的观点。

中国有独特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

  • 重视努力与坚持;
  • 把家、国放在个人之前;
  • 非常重视教育

赵午:最后,我们还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想请杨先生给年轻人提些建议。很多年轻人非常努力,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
杨振宁: 我想,中国的年轻人对自己兴趣的重要性常常不够顾及,这可能是受到了中国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年轻人总是被教导要服从社会需求,但是很少有人告诉他们,要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兴趣。所以我给中国年轻人的建议是,要更加关注自身兴趣的发展。但是如果你让我给美国的年轻人提建议,我会建议他们对自己所谓的兴趣少关注一点,也要多考虑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趋势。
当然,这也是给中国家长和老师的建议:希望你们能鼓励和培养年轻人的兴趣。

上帝理由考(卢昌海的博客)

卢教授写了一篇文章,汇总常见的”上帝存在的理由”,然后逐一反驳。
这篇文章真是太棒了,认真读几遍,增强”科学思维”,即使对方不是宗教徒,用来讲理和研究推理漏洞,也是极好极好的!
这么好的文章,必须要重读原文。
有几个我很喜欢的反驳过程,(1)个人见证是”自证”或错觉,没办法论证,(2)巧合,背后是概率,看起来很低,但是”发生次数非常高”,那巧合发生的概率就很高了。

“这就好比两片雪花从空中飘落, 一片恰好落在另一片上面单独看是近于不可能的巧合, 但在一场大雪中, 几乎每片雪花都必然落在另一片雪花上面。 这种巧合最为信徒津津乐道, 其实却不过体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 世界是由无数小概率事件组成的, 小概率事件每时每刻且充满必然地发生着。”

(3)帕斯卡期望值理论! 相信上帝没有坏处,不相信上帝会有惩罚。 这是典型的期望值问题啊。 但上帝通过惩罚来引导信徒,本身就是对上帝的一种侮辱。
(4)概率论证! 这个就是很早之前看过一篇有神论的文章,其中就是用了概率论证! 但概率本身是累积起来的(就像长得帅/漂亮自然容易找对象,繁衍下一代的概率更高…),所以实际概率远高于”随机计算的概率”。

【概率论证】一场龙卷风吹过一个飞机零件仓库, 恰好将零件随机组装成 “波音 747” 是极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 将无数原子随机组装成生物甚至比那更不可能, 因此生物只能出自 “神创”。 这可以称为概率论证, “波音 747” 的比喻则出自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 (Fred Hoyle)——他曾对生物的出现概率进行过估算, 并得出结论说那是极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 虽然霍伊尔称自己是无神论者, 他的 “波音 747” 比喻却被神创论者视为瑰宝。 霍伊尔的估算、 比喻乃至整个概率论证的错误, 是在于将生物的出现当成了一步到位的随机过程, 而完全忽略了自然选择。 事实上, 生物——尤其复杂生物——的出现是由很多微小变化组成的, 每个微小变化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概率并非不可思议地小, 且出现了往往不会轻易消失, 从而能够积累。 如果说一步到位的随机过程如同攀登陡坡, 那么自然选择就好比拾阶而上, 后者比前者容易得多。
【复杂性论证】设计论证和概率论证归根到底都是所谓复杂性论证, 其推理根基是: 因为复杂, 故必定有设计者; 或因为复杂, 故只能出自 “神创”, 如此等等。 这种论证一度是上帝存在的最重要理由, 但在进化论问世并得到强大的证据链支持之后, 起码对有自洽思维能力的人来说, 便丧失了说服力。 理查德·道金斯在跟美国物理学家布赖恩·格林 (Brian Greene) 的一次对谈中曾经表示, 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巨大的复杂性为何能从 “几乎一无所有” 中产生出来——他并且幽默地补充说, 将 “几乎一无所有” 改为 “绝对一无所有” 可交由物理学家去做。 哪怕撇开物理学家的部分不谈, 进化论也早已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生物世界的复杂性, 即便钻牛角尖, 需要 “神创” 的也只是最简单的原始生物 (即所谓 “几乎一无所有”), 但除非认为上帝比原始生物更简单, 否则为那样的 “神创” 而引进上帝无异是 “自毁长城”——恰恰颠覆了复杂性论证的推理根基。

商业社会的”注意力”和”诱饵效应”。

腾讯收购爱奇艺?双方有接触但未落定,意在防御字节跳动
注意力! 《稀缺》一书的观点,精力、金钱和时间,这三者就是我们的“宝贵资源”。
互联网商业中,看似免费的资源,用户以为自己赚了,实际都是用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换来的,广告是最简单的变现方式。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视频、直播、游戏、社交、电商、资讯……这些应用都在抢夺用户注意力,用户的手机使用时长是相对固定的,谁能多分走一些,就意味着有更高的变现能力。
开放视频时长,业内认为这是抖音在正面竞争长视频平台。但竞争已经不局限于长、短视频,归根结底是用户注意力的争夺。

消费陷阱:商家让你“吃土”的秘诀(译言)
商业策略,只有了解了这种商业策略背后的原理,才能被引导,这就像之前看的《助推》一书的观点。

当你买一杯咖啡的时候,你可能会注意到在三种尺寸的选择中——小杯,中杯和大杯——中杯的价格和大杯差不多。考虑到这个,你是否曾经选择过购买最贵的大杯?

如果是这样,你就被一种称为“诱饵效应”的认知偏差所推动,在这种情况下,商家故意设置出一种额外的、稍微不那么吸引人的选择——比如相对昂贵的中杯咖啡——这会促使你支付更多的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张琳达表示:“相似但略逊一筹的物品会让原物品更有吸引力,可以推动人们购买价格更高的产品。”
“诱饵效应”“是最先在消费品的选择中被发现的,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诱饵效应”也可能在招聘员工、医疗保健、甚至政治方面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它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判断是多么容易被事实呈现的背景所左右——即使那些额外的信息可能对总体判断没有影响。

通过学习“诱饵效应”,你可能会变得不那么容易受到这种无意识的影响,你甚至可以把它用作说服工具。
在《可预见的非理性》一书中,丹•艾瑞里描述了《经济学人》如何利用“诱饵效应”来鼓励读者选择订阅价格更高的杂志,出版商提供了三种选择:59美元的网络版杂志,125美元的纸质版杂志,以及125美元的全年纸质版和网络版杂志。这里只提供纸质版杂志的选择显然是一个诱饵,但艾瑞里发现,如果没有第二个选项时,单订电子版59美元的有16人,单订印刷版125美元的有0人;而当第二个选项存在时,选择订网络版+纸质版的人数飙升至84人!

2020.7.12 整理完第二季度的文章,几个主题
2020.7.24 重读本文,把其中两个内容单独发布,一个是“员工的竞争力”,一个是“领导者的教练工具”。 发布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