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介绍试验设计的具体类型(design options)之前,有必要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因为试验的目标(objectives)决定了你要选择的试验设计类型。
在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中,我们常常陷入复杂的工具细节。但如果一开始没有明确目标,设计再复杂,也可能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甚至误入歧途。
试验设计的目标
试验设计的目标,对应试验设计DoE的步骤 第一步“问题的识别与表述”,具体又分成两小步:
– 阐明问题:简明扼要、清晰地描述问题;
– 申明目标:抽离具体的问题,用可验证的语言明确目标,最精确的目标描述是能够检验(可证伪)的假设。
结合两个资料[3,4],我总结了几种最常见的试验目标:1. Screening: identify the important (principal) causes or variables2. Analysis: Determine the main effects and interaction effects of these important variables. 3. Analysis: to find the conditions that give rise to a maximum or minimum response,4. Optimization: to obtain a mathematical model in order to predict future responses. 5. Robust: Reduce the variation on the important variables through close tolerancing, re-design improve component.
以上这几个目标,也符合试验设计的序贯性,即先筛选、再分析、再优化,如需要再稳健。用表格更详细介绍以上目标:
目标 | 目标解释 | 试验类型 | 因子数量 | 阶段 |
筛选 | 识别(分离)出重要的因子; | 部分析因试验变量搜索法 | 5~20 | 早期 |
分析 | 量化显著因子和交互作用;量化非线性关系,即二阶甚至更高阶项; | 完全析因试验 | 2~4 | 中期 |
优化 | 构建预测模型;确定显著因子的最优设定值; | 响应曲面分析 | 2~4 | 中期 |
稳健 | 确定显著因子的控制范围;减少波动,提高CpK | 稳健设计 | / | 后期 |
还有一类特殊的试验,是”混料设计”,多了”组分之和为100%”的约束,逻辑相同,但设计和工具上有所不同。以后有机会单独介绍。
更进一步,如果同时存在配方因子与工艺因子,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或不能排除存在的可能性),应采用组合设计(combined design);Design-Expert可以提供相应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如果配方因子和工艺因子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就建议拆分成两个更小的试验。这也是试验设计DoE的步骤中强调的,”相比于执行一个大的综合性试验,不如拆解成一系列小的试验,序贯地进行试验。”
试验设计的类型
凯克·博特在《世界级质量管理工具》中对比了几种试验类型的精确度:

以下展开简单介绍,并补充其他方法:
1. 完全析因试验
这是精确度最高的试验设计方法,主要针对2、3、4个因子,分别进行4,8和16次试验。对于超过5个因子的情况,试验次数过多,实用性不足,此时推荐筛选试验工具。
完全析因试验常用于”分析”阶段,即量化显著因子和交互作用;如果不存在非线性关系,也同时完成了”优化”阶段。
2. 变量搜索法
这是谢恩(Shainin)DoE中推荐的”筛选工具”,精确度比完全析因试验略差,适用于5~20个变量的情况。
与部分析因试验相比,变量搜索法的试验次数更少,试验效率更高;代价是不像析因试验那样简单易用,需要试验者掌握更深入的的统计和专业知识。另外值得强调的是,要筛选哪些因子,是另一个更重要的话题。谢宁DoE推荐筛选试验之前,先使用“线索生成工具”,识别出潜在的试验因子,这是正式试验设计之前的思路创新工具,非常值得了解。
3. 拉丁方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试验设计方法,现在在工程领域很少使用,直接放弃。
4. PB方法
PB方法的使用频率较低,具体介绍略。值得提一下PB方法与部分析因试验的区别,虽然PB方法也忽略了交互作用,但通过特殊设计,尽力避免交互作用对主效应的污染(混杂),保证了主效应估计的独立性和精度。
5. 部分析因试验
在经典DoE中,”部分析因试验”的目的是筛选关键因子。
我个人感觉,这是当下最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几个原因,一是”筛选”是试验的第一步目标;二是试验次数更少,凸显试验设计的优势,也切中工程师的痛点。
但是,试验次数更少的代价是存在污染(混杂,混淆),污染程度取决于试验次数和试验分辨率,这是其根本缺陷。我不完全认可凯克·博特在《世界级质量管理工具》中对部分析因试验的负面评价,但这个评价确实提醒我们,部分析因试验并不像完全析因试验那样”开箱即用”,需要掌握设计背后的机理,而不是机械套用模板,才能用好,用对,发挥试验设计DoE真正的力量。
6. 田口DoE
之前学习德尔拓六西格玛教材,欧立威老师强调过,重要的是田口的质量哲学,而不是田口DoE。田口DoE是污染最严重的试验方法,所以此处也不展开。
7. 响应曲面分析
完全析因试验,如果发现试验存在非线性(通过添加中心点试验),就需要进一步补充数据点,扩展成响应曲面分析。
配方开发中很少存在非线性项,一般用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就足够了,所以很少见到使用响应曲面分析。
8. 稳健设计
稳健设计,是进一步完善试验过程的结论。通过”筛选-分析-优化”,我们已经找到重要因子的设定值,得到预期的响应变量。但我们还要保证响应变量稳定,抗干扰,足够的稳健(Robust)。这是一块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以后有机会单独展开介绍。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回答一个问题——我应该先学习哪些设计类型?
我的答案是:完全析因试验、部分析因试验、响应曲面分析。 学有余力,可以学“变量搜索法”,避免部分析因试验的根本缺陷,提供试验的效率。。
参考资料:
1. 德尔拓六西格玛培训资料
2. www.statease.com (Design of Expert官网)
3.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 Dean狄恩
4. 谢恩DoE培训资料:Design Of Experiments PHILIPS.pdf
5. 《世界级质量管理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