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观点,其实在为何写作中已经有所表达,今天在flomo中回顾到Andysblog中的文章(附文末,可惜没找到英文原文),正好联想到今年学习DoE和更新公众号的经历,体会远比之前深刻,特写本文,分享‘为何写作“的观点和体会。
首先,公众号本身就不是一个用来“深入学习”的地方,我自己多数时候就是快速浏览文章,所读文章的观点密度大多不高;如果读起来有些吃力但又想了解,那多半我就会”收藏“或者”加星“,先去看简单易读的公众号,最后经常就不了了之了。这就阅读大块头、高知识密度的图书,中午晚上阅读是不行的,零碎时间阅读更是不行的,最好要拿出早晨高质量的大块时间来阅读;不然多是囫囵吞枣,我写的公众号文章,大多就是这样的待遇。
其次,我的公众号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从构思、写作、润色到最终发布,每篇文章都要花费5个小时以上;这五个小时,会分散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在阅读中,对某个知识点有”感觉”,会把初步感觉写在备忘录中;等到读另外一本书,或和同事交流时,对这个知识点有了新的体会;或者想到它和另外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者这个知识点在知识框架中的位置;或者在每本书中看到了一个阐述该知识点的案例;如此逐渐收集该知识点的相关素材。
之后就是构建一篇文章的逻辑框架,介绍哪几部分观点,哪个案例,我的学习体会等;
然后形成文章初稿,几天后再回头看看是否有问题,继续修改得到终稿;
有时,我会把草稿分别发给DeepSeek,ChatGPT和Gemini,让它们帮我挑错:逻辑错误、语病、表达啰嗦(这是我关注的重点);然后做最后一次集中修改,最后发布。
所以每一篇文章,首先是我学习DoE过程中的一个“触动”和“收获”,将之构思成一篇文章。
发布之后,我会忍不住查看文章的阅读量,我自认为体会最深刻、最有用的文章,阅读量经常寥寥无几;反而简单的知识梳理,比如“DoE软件的比较”,获得最高的阅读量。
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篇文章的平均停留时长只有1min,震惊几次,我就想通了,我自己的深刻体会,终究只是我自己的体会而已,我强求别人就过分了。这就像《遥远的救世主》中芮小丹所说的那句话:
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
——《遥远的救世主》
学习也是,如果不是自己先有问题或疑惑,再去阅读或实践或讨论,那体会终究不够深刻。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就更明白,写作的目的;
写作,不论是博客还是公众号,是为自己而写;
写作的过程是整理思绪的过程,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写作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2025.8.19
让我们坦率一点吧,你写了一篇博客,根本就没有人读。
至少,没有你想要的那么多读者。你把自己的想法倾注在文章,精心构思每个句子,选择合适的图片——然后什么反响也没有,没有点赞,没有分享,没有互动。
那么写博客的意义何在?
首先,关于写博客,有两个误解。一个是只要我写出了好文章,读者自然就会来。不,他们不会来,网上有几十亿篇博客,好像浩浩荡荡的飓风一样,你的博客只是风里的一片叶子,谁会注意呢。
另一个误解是如果没有人阅读,写作就是浪费时间。
博客有自己隐藏的价值。你写博客不是为了别人的掌声,而是因为你自己的需要。
博客使人头脑清晰。它帮你理清思绪,锐化视角。当你写作时,你会思考得更好。当你思考得更好时,你会做出更好的成果。
博客的目标读者,其实不是互联网人群,而是未来的你,你的文章会让你看到自己思想的演变。
此外,未来也许有一天,某个真正需要你文章的人,会找到它。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比一篇病毒式传播的文章,影响力更持久。
写博客有点像街头摄影。你手拿相机,漫步在城市中。你看到一个场景——一个充满光、影、人性的瞬间,就拍下了它。
没人关心你拍到了什么。但这不是你摄影的原因,你摄影是因为你看到了一些东西。
写博客也一样。你写博客是因为你在思考,因为你在观察,因为你希望把它放在某个地方。
如果有人读了,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工作还是完成了。
这才是真正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