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为了提高安全性,就把家里的B级锁换成了更安全的C级锁。换锁之后几周,我就发现锁舌时不时弹不出来,仔细观察发现是锁芯安装有些轻微错位所致。同时又发现有一个螺丝孔因为有些错位拧不上螺丝,师傅就把这个螺丝孔留空了。
发现这个问题,我有些不悦,心想,“这换锁师傅这也太偷工减料了,真觉得消费者发现不了问题吗?!”
然后给师傅打电话,师傅解释说,当时忘了带一个工具,所以螺丝没有装上,并承诺下次帮我修好。听到师傅的回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就是鸵鸟心态啊”,师傅换锁的时候肯定是知道自己没有弄好的,但是师傅选择不给我说这个情况,可能是希望我不会发现这个问题,他也正好不用再来一趟。
或许师傅用这个办法应付了不少类似的事情,但是我认为这种事情大概率会被发现的,顾客肯定还得联系他维修,那为何不爽快的告诉消费者,避免将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呢。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我们做一件事情,知道自己做得有瑕疵,但是假装不知道或寄希望于别人不会发现,就像鸵鸟就自己的头迈入沙子中一样。
鸵鸟心态在心理学又称鸵鸟症候群(Ostrich Syndrome,美国心理学家Elliot Weiner提倡),是指懦弱而不敢面对现实的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的行为。鸵鸟在遭遇危险时会把头埋入沙坑,蒙蔽视线自以为安全,是种逃避现实、视若无睹、推卸责任、自欺欺人的心理。
比如给领导写一封邮件,本来领导吩咐做完A,自己只做到了A-的水平,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结果发给领导了,如果领导很细心,就会返回修改意见,来回这一折腾,何不第一次直接做到A甚至A+呢,这样还节省了沟通的时间,节省了双方共同的时间。
比如作为晚辈在饭桌上,或者自己请朋友吃饭,按照礼节应该自己主动端茶倒水,可有的时候就会”懒得动弹“,寄希望于有别人会主动做这种事情。这样很可能就落下不礼貌的评价。
更进一步讲,明知积极主动的好处,却依然不够积极主动,这其实也是一种鸵鸟心态。 比如给领导汇报实验结果时,只描述一句结果,懒得把结论甚至自己的下一步实验计划写出来,这样其实就让领导多花时间去了解”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什么,下一步应该怎么计划“然后才能分配给下属。 这种自己不主动分析下一步工作的行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行动交给别人来控制,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越如此,工作越被动,就失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补充:说一个和这篇文章主旨无关的事情,即所谓的”鸵鸟心态“,其实只是沿用了传统的一个判断,认为鸵鸟把头伸到沙子中是一种懦弱、逃避现实的行为,实际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冤枉鸵鸟了。
2018-12-07 first draft
2018-12-11 update/pub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