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的默认假设和默认判断,这儿汇总几个工作和生活中的相关经历,进一步提醒自己注意默认假设。
2017.8 刚好入职新公司,跟着同事学了一遍洗涤实验,我感觉都学明白了,就自己操作一遍。我用洗衣机洗完毛巾和涤纶配洗布(配重用途)之后,先把毛巾挂起来晾干,然后就很自然也把配洗布挂起来晾干。后来领导看到,说配洗布不能自然晾干,而要使用烘干机烘干。我听完领导的话,第一反应就是“OMG,又犯了默认假设的错误”。
2016.7 在前东家工作,有一天在实验室做实验,走路的时候总感觉地面发粘,于是我就向同事抱怨“走到哪儿,地面都发粘”,同事楞了一下说“恩,可能地上是粘了不少胶“(我当时猜测他没有觉得地面发粘,是他的鞋子材质和我有所不同),等我走到办公室,依然感觉地面发粘,我才想到”靠,不会是鞋底粘东西了吧?”,一看果不其然,鞋底凹槽位置粘了一块胶。 发现真正的原因之后,心里就有些冒冷汗,我又陷入了一种默认假设之中,就像《beyond feelings》中强调的最经典心里偏见——“Mine is better”,问题肯定是别人带来的,什么时候第一反应都是“自我辩护”,先从别人和外界找原因。
2017.10.22 理发店,看到有一个人在理发的时候玩手机,开始以为是用一层膜覆盖在手机上,定眼一看,原来理发的大褂子前面有一个透光区域,我一直知道这个区域的存在,从来没有想过用途,非要等到看具体场景才意识到,真是惭愧。大脑忽略了太多生活细节,这部也是一种“默认假设”吗,大脑只关注更吸引眼球的东西,懒于思考和推理,所以我们才活在数不清的“默认假设”之中。
2018.1 有一个好笑的事情,某A和某B聊天,其中一人称呼对方为“美女”并咨询几个问题,然后某A把两人的聊天记录截图并发给我看,想同时向我征求问题的答案。我给出了我的问题,事后才发现我的回答是驴唇不对马嘴。究其原因是我默认和我聊天的某A才是“美女”,所以默认是某B在询问某A,但实际却正好相反,他们只是互相称呼美女而已。 外貌果然是陷阱,会带来明显的默认假设,就像电影中的美女更容易让对方放下戒备心一样。(好像《速度与激情》中就有这个桥段,美女穿着比基尼主动撩富豪,从而让富豪不经意间在美女屁股上留下指纹。)
上面的几个例子是一直存在草稿箱中的经历,今日简单汇总发表,作为“默认假设”系列第五篇文章,提醒自己。
“默认假设”系列的已发表几篇文章
- 逃离“默认假设”陷阱
- 逃离默认假设2:想“未想过”
- 逃离默认假设3 //《微创新》读书笔记2:矛盾之中孕育创新2017-08-19
- 默认假设4:Onenote折叠显示功能201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