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平衡,认知精力,凡事过犹不及,《贫穷的本质》,《稀缺》,
最早接触金钱稀缺的辩证关系,可能是来自《拥抱似水年华》这本书,德波顿强调了手头拮据的女人因为金钱稀缺所带来的“好处”。
就像占有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障碍……贫穷远比富有来得慷慨,它给予女人的好处远远超过她们想买而买不起的衣服:它带来对衣服的欲望,对衣服真实、细致而透彻的理解恰恰是从这欲望中产生。
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意识到痛苦和贫穷的这种价值。
他们也因太有钱,愿望满足得太快而受到了诅咒
——《拥抱似水年华》
关于金钱的平衡点,我在18年8月写了一篇博文,钱少也有钱少的好处 – Zero,虽然题目比较“欠扁”(谁不想有钱呢,但更重要的是从更高维度意识到一时贫穷的正反两面),但是想要表达的其实也是辩证地看待“金钱稀缺”的现象。
后来又看了一本和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相关的图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见《稀缺》读书笔记 – Zero
这本书强调了带宽不足的影响。而上面所说的“贫穷”就是其中一种稀缺类型(金钱,时间和精力的稀缺)。虽然《稀缺》一书将稀缺分成三个类型:金钱,时间和精力。但最本质的稀缺还是认知精力的稀缺,这也是本文的题目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
如果一个人陷入贫穷(金钱稀缺),一天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赚钱养家糊口上,根本没有额外的精力和认知能力去思考更高一级的”贫穷的价值“和”精力节省的方法“,自然就没办法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只有不那么贫穷的人,比如《拥抱似水年华》中的女人,虽然穷(只是和公爵夫人相比)但没落魄,所以还有时间思考和权衡。
但是对于陷入真正贫穷的人来说,比如《稀缺》中提到的经典的印度摊贩,一天到晚除了忙碌买卖,根本无暇思考更多。所以在这种精力/带宽极度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为一两个错误选择或差错,中断生活水平上升的过程。
这就是金钱稀缺上的另一个平衡点,过度贫穷会导致严重的带宽不足,一般的贫穷则可以训练心智和决策能力。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的《贫穷的本质:如何逃离贫穷陷阱》一书介绍的观点和《稀缺》这本书观点有相似之处。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high level thinking,避免认知精力不足。比如通过客观的助推帮助穷人节省认知精力(这就像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财经杂志:怎样帮助穷人才能不流于美好愿望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必须每时每刻都进行的细细思量,使得穷人陷入了贫困陷阱。班纳吉和迪弗洛指出,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特别重要的优势是,他们随时都能获得来自身边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助推力”,因而不需要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这样不但节省下来了大量认知资源,而且也减少了犯错误的机会。我们日常生活早就习以为常的许多事务,例如,自动缴纳的退休计划、自动扣款的住房按揭贷款,对于财富的积累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班纳吉和迪弗洛据此指出,与人们对穷人既蠢又懒的刻板印象相反,穷人为了维持生存、养活家人,必须充分发挥才能,而且他们其实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关键在于,他们时刻都处于稀缺状态,不断面对着被普通人忽略的各种小障碍,在不匹配的信念之下犯下各种各样的小错误,从而陷入贫穷无法自拔。
在一定程度上,班纳吉和迪弗洛关于贫穷的根本原因的看法可以概括为,穷人之所以穷,并不在于他们缺少钱,而是因为他们受限于各种原因无法进行合理规划,没有能力做出恰当决策,即便有了规划也往往不能坚持下去。细究起来,这可以归结为两类因素,行为上的和认知上的。
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穷得叮当响,每一笔开支都用纸质笔记本记下来(刚开始还没有电脑,后来改用电脑,也是事无巨细),不到十块钱的午餐也要记一笔帐。现在看来就是典型的“金钱稀缺”下的自然反应,但是这么详细的记账也没有让我变得更有钱或者更节省,现在看来,不过是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和带宽而已。
现在手头宽松了,用moneywiz记账软件记录开支,只记录大额开支,专门用一张储蓄卡记录零碎开支,每月根据余额差额记一笔“本月零碎开支”即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每年用软件统计年度开支情况,设定新年的各大类项目的预算,这样才真正起到了高效金钱管理的效果,即使金钱稀缺,也能避免陷入稀缺陷阱。尤其重要的是避免了认知精力的稀缺,从而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所以生活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如何节省认知精力,然后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至于如何节省认知精力,如何选择最重要的事情(优先级排序》,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20191104 Home,几次零碎的整理,发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