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公开写涉及到自己成长过程的文章,这就像写日记,如果考虑到有别人看,就难言真正的客观,写着写着就变得“政治正确”,变成为读者而写。虽然本文的出发点是源自对自己和亲人的思考(而且我确实收集了自己不同年龄段的一些有意义的回忆,作为回头看自己的切入点),我就索性把本文写成一篇没有例子的议论文吧。
关键词:条件反射,反馈,奖励,自动化行为
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我们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
本文要阐明的观点:别人的关注无意识地引导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答案之一,社会的引导和思维的倾向也是答案)
襁褓中的小孩,会慢慢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或者会哭就有爸妈抱着自己睡觉,等等。虽然小孩建立了这个条件反射,但是他并非出自完全的自我意识,而是源自本能和后天的下意识学习。
即使已经成人,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虽然我们自以为是“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是自己奔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去,殊不知,我们在很多层次上都是被别人和社会引导,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却可能浑然不知。
首先,别人的关注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很容易受到别人和社会的引导,虽然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误,比如同学之间比成绩高低,工作中比较业绩好坏,用金钱和薪酬反映一个人的工作业绩,等等。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我们很容易走上过度关注的境地,尤其是遭受刺激(穷人的自尊心/面子,甚至亲近之人的误导),更容易走上“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活法。
但是实际上,别人根本就没有关注我们,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也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思维偏误”,我记得《潜意识》中有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实验证据。我们以为别人都在关注我们,这也是我们容易被误导的重要原因。比如《影响力》一书提到的从众心理,就是源于我们自以为的别人关注。
这种以为的过度关注,也是人最基本的思维错误——ego——的体现。
活在别人的关注中,行为处事过度将”别人怎么看“作为标尺”,是一个错误甚至悲哀的事情。比如我们觉得别人眼中的成功就是有钱,然后将赚钱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就有些人生跑题了。
最重要的是“为自己而生活”,自己对生活、人生、工作的理解是什么。
其次,怎样才算快乐/成功/幸福?(自我决定论)
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追求,上学的时候一心追求成绩,毕竟有父母的支持,即使吃穿比不上别人至少不至于耽误学习。等到上大学了,时间、金钱都自由了,心也自由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全靠自己判断了。 好在于我,大学研究生还是学习为主,毕竟踏入南开做了“凤尾”,是半点Ego也没有的,事后猜测,如果我来的不是南开,或许成为个“鸡头”,ego得我就无法无天,未必能有今日的能力和状态吧。
等到毕业工作,自己赚钱吃穿不愁,该得适当接济父母和乡下的姐姐。工作上积极主动,富裕时间不忘看书学习,另外和朋友来往避免闭塞,过得也算可以。
再等到结婚成家,工作继续,自己的时间分出大一块在家庭上,继续挤出时间学习看书学英语等,用更少的时间兼顾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这其实就是对“生活应该包含什么”的践行,最开始只需要学习,之后就需要兼顾工作和自我成长,再之后就要兼顾工作、自我成长、家庭和亲人,时间越想后,作为成人担负的责任和身份越多,样样都要有,所以对时间的利用和平衡的把握也越来越严格。
但生活就是如此,多个方向兼顾,但是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仍然只是只顾一点不考虑其他,则又进入了新的误区。
如果被别人的关注引导,就很容易走极端。 我们认为社会只看重金钱,于是亲情友情都抛弃。
如何避免误导:只有充分的自我认识和主观意志,才能避免潜意识的引导。
人生最重要的三个角度,分别是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认识世界。我觉得认识自己是一切的前提。避免“下意识的”行为,比如上面所说的被别人下意识引导,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学习心理学/认知科学是一件极为有用的事情,也是读书最好的切入点之一。
认识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知道别人的引导陷阱和合理的引导的区别。
比如我现在写博文,完全不考虑读者会怎么看(其实做不到“完全”,真实情况是,时刻提醒自己,为自己而写,为自己而写,为自己而写),首先是自己的读书笔记,作为自己的重读反刍方式,用输出倒逼重读和思考; 其次是个人总结,作为自己的历史记录,方便“回馈分析法”(德鲁克),快速了解自己在每个阶段看了什么书,读了什么文章,学习了什么新东西,生活工作流程有了什么改善。
所以我写文章,都是为自己而写,发到朋友圈的文章则是兼顾“致力于作出贡献”,能给别人带来一点有用的资料则是锦上添花,但是我不会让朋友圈干扰我自己的计划。
自我反省是一个时时刻刻的事情,不像习惯培养之后很容易坚持,因为反省有些“反人性,反直觉”,稍不留心就回到了老路。
所以如果我不小心又“好为人师”指点别人,事后提醒自己即可而不需要过分苛责自己,因为这本就难以一次改正,终生有效。
2018.5.22 初稿,因为和brother聊天有感而写
2018.10.25 回头看,写得话题太大,缺乏举例,
2019-01-05 修改之前的冲动而作,增强逻辑,
2019.01.21 更新,发出; 本文纯粹是因Brother展开的思考,所以缺失足够的逻辑,算是自己对人生的阶段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