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历史、理论与投资现实》
《Business cycles——history、theory and investment reality》
之前已经发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这儿撤回重新整理,本文是本书第一篇读书笔记,介绍经济周期的历史。 后续我继续重读本书,整理理论(第二三四篇)和投资现实(第五篇),复制摘抄,同时强调自己的理解,附带书中的核心观点。
金融危机面前,解决办法总是相似。现代经济学可能鼓励借贷,降低利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让银行购买债券。【现在2020年,美国刚刚因为疫情连续两次降息到接近零利率,欧洲已经有国家实行负利率,好几个国家也降息刺激经济; 特朗普之前的减税政策,美联储又开始量化宽松,等等。这都是最容易看见的危机解决方法。】
金融危机总是相似,比如货币发行过度,现代金融体系的过度借贷也是一样
关键知识点:
- 费雪方程式/货币数量论:从货币流通速度的角度分析货币的影响,流通速度增加,相当于发行货币。
- M2工具的价值是什么?
- 利率的影响
- 信用和货币的关系
这一篇第6章的经济周期研究方法和费雪方程式,一般均衡的概念,让我想到了达里奥的“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具体见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宽客》读书笔记:复杂系统、经济机器、控制平衡 | 吴玉昆的个人主页 — WordPress.com,也是从最简单的两个人的物物交换,逐渐扩展到更多人之间,实物服务等,然后再引入货币和信用,再加上银行的作用,从而逐渐扩大系统的复杂性。
第一篇 发现经济周期—繁荣与崩溃 【历史History】
第一篇主要包括六章,介绍经济和货币相关的基本知识,经济周期的历史。
第1章 密西西比泡沫,第2章 现金支付危局
这两章介绍欧洲创造货币后,法国和英国发生的货币泡沫。
约翰·劳,在欧洲的法国第一次引入货币,其中的密西西比公司发行股票,股价一路上涨,政府借此印刷更多货币,直到有人开始从股票抽身,逐渐引发挤兑,越来越多的人将货币换成黄金等硬通货并带出国(资本外流),或者简单囤积硬币(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之后不得不对货币贬值(银行信用降低)。
英国的南海公司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股价大涨产生明显的泡沫,之后挤兑导致信用大幅下降。
第3章“经济危机—商业的苦恼”
第三章介绍几位经济学家的贡献,约翰·劳、理查德·坎蒂隆、弗朗索瓦·魁奈和亨利·桑顿这四个人都致力于阐释大量有关货币与信用的问题。
主要内容:货币的流通和供应,中央银行如何管理货币和信用,利率如何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信用为什么倾向于经济脱轨,货物供需与货币供需(第四章继续分析)。
坎蒂隆最重要的贡献是有关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与资本市场的理论。
在某种程度上,货币流通的加速度或者更高的速度,将会产生与增加货币供给(发行)相似的效果。【从后面的PV=MV,也能看出来,货币量P不变,如果流通速度V更快,也相当于增加货币供应。】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劳动分工、理性人假设(自私)、看不见的手,主张自由贸易(自由式最有效的经济模式)】
桑顿在今天常常被称为“中央银行之父”。【受到亚当斯密的启发,桑顿观察周期发生的十几次金融危机,强调如何从银行的货币和信用管理的角度,去避免危机。】
桑顿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用来考察货币总量(流动性)、货币流通速度(由坎蒂隆所提出)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影响。【桑顿从货币整体考虑,比如用M2分析】
下面是他的一些观察结果:
利率控制【通过调整利率,引导流动资金流向,提高利率可以避免资本外流,增加储蓄,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反之降低利率可以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活动。
预期管理【预期通货膨胀,利率就应该提高】
非计划的信用收缩和扩张,可能导致经济萧条或过热。【信用创造,可能比印刷钞票更有效,作用更大。】
信用陷阱,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脱轨的能力(不断的正反馈)。【信用扩张和收缩,都会被经济活动吸收,所以看似合理;但是不自觉的信用过度扩张或收缩,就会导致经济脱轨,察觉时已经难以纠正。】【信用就是债务,债务陷阱,为什么债务会导致经济陷入危机?】萨伊定律——市场法则【萨伊受到亚当斯密的影响,思考如何创造一个“能够卖出所有货物”的社会】
问题:为什么有些产品销售非常难,而不是轻易的“卖出所有货物”?
答案:当太多的生产手段被用来生产某一种产品,而其他产品的生产却不足,此时就会发生供给过剩的问题。【答案是货物供需,而不是货币】【所以萨伊认为,通过刺激供给,可以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重要的是从货物供需的角度去满足。】【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
货币本身并不是问题。货币在交易中不过是霎时间的媒介,说到底,市场交易的实质还是产品与产品的交换。
第4章 1837年美国经济危机
货物供需与货币供需的区别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分析了萨伊定律。穆勒称,在简单的物物交换经济中,萨伊概念中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是可行的,但是当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时,结论就不一定成立。因为人们可以把销售收入储存起来,所以供给并不总是创造等量的需求,普遍信心的改变能够引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为什么繁荣会走向完全脱轨
穆勒提出了“竞争性投资”的概念【商人面对技术发明带来的市场机会,高估自己能获得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过度投资,货物短缺很快就变成了货物供给过剩。】【这就像2020年春节前后的新冠病毒疫情,大量企业新建生产线生产紧缺的口罩,等疫情过去,口罩就会大量过剩。不过暂时还要给全世界供给口罩,相当于延长了过剩的时间节点。】
“职业交易商”和投机者“的区别:
在同一篇文章中,他还介绍了“职业交易商”和“投机者”之间的差别,前者的行为是建立在长期经济分析的基础之上,而后者的行为基础则是对短期价格走向的分析:
那些试图观察未来供给与需求信号的少数人,一旦预估到价格会大幅上涨,就会大量买进。这种购买行为会立刻造成价格的明显上涨,结果反过来诱惑许多只是关注市场即时变化的人也去购买,这些购买者期望价格仍然会有更大的上涨空间。
这就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它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繁荣会走向完全脱轨,就像密西西比计划与南海公司的泡沫那样。而且就在穆勒的书出版10多年之后,类似的灾难再一次降临了。
美国1837年危机,是一个典型的货币危机(当然现代社会不会出现这么蠢的开端了,也就是禁用货币,最简单的货币流通问题)
中央银行被关闭,因为总统讨厌货纸币,银行创造了太多的信用,但是却没有多少储备金。
结果导致物价大涨,尤其是房地产价格暴涨(纸币对应的价格)。
中央政府要定期给各州政府分发财政盈余,导致货币紧缩,(相当于银行挤兑),房地产抛售,资产价格大幅下跌。
穆勒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在这本书中,他把货币流通速度——坎蒂隆的老概念与一般增长及投机联系起来,这在国际上成为了经典。
英国银行家奥弗斯通勋爵认为,经济危机是一种有着自身内在动机的重复发生的现象。
中央银行如何增加货币供给
到19世纪中期,人们了解到中央银行有3种创造货币的重要途径:
(1)购买债券(并支付货币)。这样做有一种直接效应(注入货币)和一种间接效应(债券价格上涨,所以利率会下降,这将鼓励更多的私人借贷)。【购买企业债券和国债?】
(2)降低中央银行对私营银行的贷款利率(贴现率)。这将鼓励各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从而使各银行能够增加向私人放贷业务。
(3)降低私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存款准备金可以使私营银行增加放贷业务。
第5章 繁荣的终结/55
下面这个金融危机分析,是一个典型的“杠杆投资”导致的危机,虽然具体的杠杆形式不同,这儿用的是“分期付款”,这和15年股灾的融资炒股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用10块钱买100元的东西。后续操作跟不上,杠杆就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
为什么在一段时期内的过量投资会导致经济危机,而不是一次平稳的纠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很难找到足够的理由来解释。然而,在英国1847年的危机中,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铁路股票似乎是导致危机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在那个时候,采取分期支付的办法购买股票很常见,购买者只要支付首期款项就可以了,然后,他可能希望按照可获得收益的价格在下一期付款之前将股票卖出。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期支付,1847年1月到期应付款的总额约为650万英镑。如果真要按期支付这些款项,许多人都有困难。于是,就在当年夏天,酝酿成熟的危机爆发了:8月有22家英国公司破产,9月增加到了47家,10月则达到了82家。没过多久,危机就扩散到了荷兰、比利时、纽约和德国。
马克思收到不断产生的经济危机的启发,认为“经常爆发的经济危机正是实现制度转变的一条导火索”,所以马克思认真研究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规律,尝试构建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如何发生危机和萧条的系统性理论,写了经典的《资本论》一书。
- 技术革新会会创造经济的繁荣
- 技术革新的效应,指的是资本生产过程中更多使用资本(机器等),雇佣更少的劳动力(工人)
- 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利润率降低。【实际这一条逻辑是错的,资本也能创造价值】
- 债务增加,直到产生危机
1869年美国黄金市场的波动
古尔德买入市场的黄金和远期黄金合同,并在“总统希望黄金上涨”的谣言之中,引爆公众的购买热情,疯抢黄金的民众迫使专门做空黄金的卖家平仓,从而促进黄金价格不断上周,从最初的135元涨到146美元,进而在民众推动下上周到165美元。
古尔德在民众疯狂买入的时候逐渐卖出自己的现货和远期合约,净赚150万美元。
财政部不能接受美元贬值,发表要卖出黄金的公告。
而做多黄金者的收益随着黄金价格的下跌一扫而光。
铁路的“竞争性投资”导致运力过程,铁路公司之间大打价格战,公司收益大幅下降,无法收回投资,之后铁路公司和更多公司出现违约现象,上市公司没有红利可分。股票交易量下降。
部分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违约,造成了恐慌性的下跌,大家竞相卖出股票,股票大跌。
政府出售“增加货币供应”,财政部购买政府债券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是依然无法阻止股市恐慌,市场陷入萧条。
这又一次证明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所言是正确的:信心很重要,因此投机也很重要。即使不受印发货币增加供应量的刺激,也不受到其他外部刺激,经济繁荣也会发生。如果人们减少储蓄,货币流通速度提高,或者存在竞争性投资,就可以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而经济萧条作为对繁荣的一种反应也会出现。
第6章 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65
本章关键词:朱拉格提出经济周期概念,英国人巴贝奇构想计算机,瓦尔拉斯的数学计算方法,太阳黑子周期与农业与商业周期,帕累托最优/均衡,费雪方程式。
只保留我认为重要的内容,删掉计算机和太阳黑子部分。
在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之前,众多经济学家都研究了经济危机的诱发因素,但是都没有意识到经济危机现象是“经济周期”的特定阶段。
朱格拉率先认识到经济危机是经济周期的一个阶段,指出经常性的经济波动是经济系统的正常规律,所以繁荣和萧条都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萧条并非经济的异常现象,萧条是对此前的繁荣所造成的经济状态的适应性调整。【朱拉格经济周期】
而在克莱门特·朱格拉之后,经济学家可能很少会说他们在研究“危机”,他们要研究的是“经济周期”。
莱门特·朱格拉揭示了古典经济学家遗漏的某些方面。桑顿提到货币过量供给的假象,穆勒则指出了竞争性投资问题,奥弗斯通曾经关注过商业波动的规律性问题,但没有去作更加深入的描绘与解释。早期的研究者发现了经济内在不稳定性的多个踪迹,同时也发现了带来经济稳定的多种内在因素。他们思索过货币因素,如货币供给、利率和流通速度,还有实际因素,包括随机扰动、投资、储蓄、消费(不足)和生产(过量)等。作为讲求实用性的商人,他们还总结出某些超现实的因素,像公众信心、愚蠢(即非理性)和恐慌等。
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把这一连串的现象看成是资本主义经济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波浪式运动的不同阶段。正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看问题,所以就没有一个人会尝试集中精力描绘和计算一种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
克莱门特·朱格拉的新作完全不同于以往有关经济危机的文献。他比其他任何人都率先认识到,经常性的经济危机并不是一些简单的相互独立的事件,而是经济组织内在不稳定性、周期性重复发作的体现。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进而对这种周期性运动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类。他提出“上升”、“爆发”和“清算”等不同阶段,为了区分这些阶段,他收集了跨度时间尽可能长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加以分析。通过研究这些长时段的数据,他确信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10年。朱格拉说明了他对经济内在不稳定性的理解,他写道:“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
经济周期分析的软件:法国人里昂·瓦尔拉斯研提出了研究经济学现象的数学方法,即研究经济周期的「软件系统」。
瓦尔拉斯提出经济学必须要用数学术语来描述。他详细说明了如何用数学原理来描述和分析经济问题。他的主要方法是描述一般均衡,在一般均衡状态下,所有市场参与者(“代理人”)的活动加总起来形成一种稳定状态。他慢慢向读者介绍了整个模型。首先,他介绍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情形:只有两个代理人进行物物交换的经济。而后,他的论述扩大到有多人参与交换的情形,接下来是有多种物品进行交换的情形,然后涉及生产要素市场,之后又包括了储蓄、资本形成、货币,最后加入了信用因素。在几个简单化的假设基础上,完成了整个理论的构建。
西蒙·纽科姆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的“交易方程”,后来被欧文·费雪在货币数量论中重新介绍,所以也叫费雪方程式,这就是“货币数量论”,描述了货币与实体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MV = PQ
M = 货币供应 M2 (Money Supply),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
V = 货币周转速率 (Velocity of Money),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
P = 价格 (Price),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
Q = 经济产量 (Economic Quantity),Q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PQ表示社会的名义收入。MV = PQ.
M is the money supply; V is velocity — the number of times per year the average dollar is spent; P is pric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d Q is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e equation suggests that if V is constant and M is increasing, there must be an increase in either Q or P. Accordingly, monetary policymakers can control inflation by allowing the money supply (M) to grow no faster than the desired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Q).参考资料:货币战争的秘密:费雪方程式MV=PQ
Todo
重温《宽客》读书笔记:复杂系统、经济机器、控制平衡 和经济机器的视频
2018.2.7读完第二篇和第三篇,发现第六章写得太详细了,还是应该每一篇写一个汇总介绍,重要的是结合我的理解介绍书中观点,而非摘抄,如果摘抄,还不直接看微信读书的高亮笔记呢。——
2018年1月开始,在微信读书阅读本书,一月份读完第二篇和第三篇,三月份读完全书
2018.1.25 整理第六章读书笔记,事后看写得太细了,更重要的是整体。
2019-01-05 将本书读书笔记拆分为两部分
2020-03-18 重读前三章并整理
2020-03-22 整理完第一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