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思考:不要陷入技术细节之中

Look the big picture. 这个草稿躺了好几年了,最近重读,正好结合最近工作中的项目经历,简单总结,给自己做个提醒。
首先回顾《麦肯锡方法》和《McKinsey Mind》两本书中的观点。2020年反刍《麦肯锡方法》的摘抄,强调“大局为主”,“结果导向”,“解决核心议题和基本假定”,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时不时停下思路,问自己几个基本的问题:你现在所做的工作是如何帮助解决问题的?它是如何推进思考的?眼下做的事情是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所做的工作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为何还要继续?在为客户或者公司处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很容易在无数个需要花时间的工作中迷失方向。看不到面前还有一条泥泞的沟渠,自己却已经深陷其中了。分析A后要分析B,似乎紧跟着就要分析C。不断有新数据出现,要做更多的分析,你将日夜不停。当觉得自己已经被淹没的时候,不妨后退一步,搞清楚你要设法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所谓“大局”就是那些支持你的基本假设的核心议题。该如何做到以大局为重?特定的分析或许在思维层面上是正确的,甚至是有趣的,但假如它不能使你离解决方案更进一步,那就是浪费时间。搞清楚要优先解决的事情,你一天只能做这么多事。没有比回顾一天或者一周的工作,发现想不出任何“最终产品”,收获的只有手头那些毫无价值的待解决的问题更让人沮丧了。一位前麦肯锡项目经理告诉我:“在公司的那段时间里,学习到的最有价值的事就是‘以大局为重’——后退一步,搞清楚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看看手头的工作,问自己‘这些工作真的最重要吗?’”

2022年阅读《The McKinsey Mind》,强调“look the big picture”,和上面的大局为重是一样的,不要变成了不假思索的操作工,要时刻意识到做这件事情的目的。

Take a step back and look at the big picture.When work becomes an unreflective routine of long hours and constant demands, it’s easy to lose sight of why you’re doing what you’re doing. Take a step back and look at the big picture, at what matters to you.After all, in the words of Socrates,”The unexamined life isn’t worth living.”

以上是2020年和2022年阅读的一些摘抄,对于工作,要明确当前行动的目的,不要陷入细节而忘了为何而做,这样才能避免无用功。要有大局观,整体视角,或者说“系统思维”,从系统的高度看系统中的细节问题。
实际工作中,我们都有很多的“默认假设”或经验判断,这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要时不时回头看,回顾所做的项目内容,纠正当前的方向,或许新增的经验或团队成员的新发现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快的解决问题的路线,避免陷入细节同时又在错误的道路上。
从解决问题方法论的角度看,可以定期自问自答:

这是否是一个关键问题?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目前的办法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
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麦肯锡结构化问题解决流程:定义问题——提出假设——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验证假设——执行方法。

我22年5月入职后,领导了一个产品开发项目,以此为例,简单翻盘。
开发一款新产品,需要达到一系列性能指标。首先评估第一款胶水,发现性能A不达标,而对应标准既是客户的预期目标,也是该类产品的理想值;为此花费大量资源尝试解决,最后无功而返。 然后评估第二款胶水,综合性能不错,给客户送样后收到反馈性能B不达标,通过建立性能B的检测方法,并和客户确认相关的操作细节,确认某个条件下,性能B达到竞品水平。此时客户反馈性能C自始至终都太高,经验上认为性能C会影响某一些应用指标,要求降到竞品水平,才能进入产线评估阶段。
在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陷入细节“的情况:
评估第一款胶水时,性能A接近合格却没有,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关键性能,所以一直内部改进,“陷入了细节之中“,事后看这个性能的权重并不大,完全可以先争取客户评估机会,特别是发现竞品的性能A更差时,就应该重新评估第一款胶水的价值,而不是完全转向第二款胶水。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要想避免这种问题,核心是明确顾客需求,明确顾客的真实需求!其次是避免技术人员的完美主义,项目成功需要的是”够用的产品“而不是完美的产品,更何况时间不等完美的产品。
这个项目最终没有成功,其中还有诸多原因值得复盘,以后系统整理。
2023-4-30 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我在工作中也会经常犯错。2023-5-2 五一假期在家,简单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