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其津(陈序经先生的儿子)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读完前三章,感慨清末民初时,老百姓生活之艰苦,医疗条件之差,陈序经先生有几个孩子都没有长大成人,因为疟疾或者营养等去世,所以在那个时代,不得不多生孩子啊。
最大的感触还是在教育和学习方面,一个人的成就高低,既要自己十分努力,又要有家庭的支持,当然前者是首要的。陈老(陈序经)的祖父母、父母对陈老的谆谆教导,特别是三妈将陈老从一位爱玩的孩子(算命先生说:斧头劈开脑袋,装书进去也没用)到后来热爱学习总考学校第一名,这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氛围。陈老的父亲支持他从私塾到县城学校,到新加坡,回广州的“贵族中学”读书,虽然内心希望陈老跟着他做生意(特别是一开始算命先生说他不是读书的料时),但是一直支持他读书深造,特别是上中学时,叮嘱陈老一不做官,二不经商。
中间提到了祖父的金钱观,“钱是为人用的,会用钱是好事”,所以愿意花大价钱给父亲补习南洋读书期间落下的课程;同时考察孩子对金钱的观念,给孩子树立知识比金钱更值得追求的观念,这也是父亲即陈老“不贪财”的关键启蒙。祖父自己不愿意在南洋购置房产,也不愿意父亲将钱用来买地盖房子,“你能自立,到哪儿不怕没有房子住,你工作做得好,人家会给你房子住。假如你没有出息,就是有地产,有房子,恐怕也保不住。”(p9)
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从小勤俭节约,祖父教导父亲,要愿意借钱给别人,“我生来一文都没有,能做到有人向我借钱,是荣幸的事。至于还不还,就不必去操心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感触是,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想到之前哪儿看的看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那怎么激发出潜力来呢,陈先生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 小时候上私塾学习差,被算命先生说”脑袋劈开装进书去也没用“,但后面在三妈的帮助下,每天认真学好所学的内容,最后成了班里的第一名;祖父一开始也感觉父亲学习不行,考虑让他未来经商,后来看到学习越来越好,就决定让他彻底做学问,一不做官,二不经商。
可惜陈老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在艰苦的环境中过早病逝,说大了是国家的损失,陈老的很多研究都没办法进行下去;说小了是个人的悲哀,只愿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第二章 父亲的童年
父亲认为祖父对他的教导是很重要的,祖父也是他的最好的老师。在祖母逝世后,祖父兼了做母亲的职责,尤其父亲与他较接近,他对父亲的照顾督促因此也最多。在新加坡,在文昌县,假期或有时从学校回家里或到店里去,父亲多与祖父同住一房间。晚上,祖父往往找老师为父亲加补功课。早晨五时祖父就叫父亲起床,坐在他旁边看他做功课,有时给他讲故事。
他要父亲读《战国策》《左传》,读到苏秦刺股时,就给父亲做详细的解释。他常说:“看事情总要从难处看,把它看难一点儿去做,不要当作易事做,多出些力气去做,做得更好,超出你所希望,这样会给你不少安慰、鼓励。即使有时做不到,达不到目的,你也知道这是困难的事情。一次办不通做不到,可以再做。假使看作容易的话,你可能粗心,随便地做,这样往往不会做好。而且看得太容易,你做不到时会失望。读书也一样,人家用两个钟头去做的功课,你准备两个半至三个钟头。多读几次,多写几次,就能认识了解多些。钝拙的固然要多用功,聪明的也不是不学不读就会。”他还常对父亲说:“人家说我是记性好,可能我是有点儿记性,但主要的是我无论对哪一件事,都再三去考虑,留心去记住。复杂的数字,若能分门别类,排列清楚,就容易记。不要把数字当作数字来看待,要把数字当作活字,当作图画,当作艺术来看。数字可以分析或联系,当作一种游戏,这样你就容易记得住。”
难怪父亲认为祖父是他最好的老师。
p19
第三章 学海行舟
介绍父亲从南洋回广州读中学,以及从广州到上海读大学的经历,处处感受到父亲的学习用功,祖父和亲戚的全力支持,希望父亲走上学术道路。
曾祖父希望父亲好好读书,将来出国深造,所以在南洋读完小学(当时新加坡是殖民地,华人的教育并不算好),曾祖父送父亲回到广州,希望能上当时最好的贵族学校(岭大附中)。
“当时广州的岭大附中,除了国文和中国历史,从初中一年级起,各科全用英文授课。据说,当时在课堂上,还有不说英语就要受罚的规定”。 当然岭大附中的学费也是“甲于全国”,人们称之为贵族学校。
一、中学
祖父决定送父亲回广州的同时,还做了进一步的考虑,那就是将来父亲读书读得好的话,要送他到外国去深造。在这种考虑之下,他主张父亲回国后应找一间读外文或者是重视外文的学校。
祖父经过考虑后,认为岭大附中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送父亲到岭大附中就读。
父亲说,过去岭大附中学费之贵,甲于全国,人们称它为贵族学校。然而祖父对学费一事全不考虑,主要想父亲多读些英文。在父亲离开新加坡时,祖父嘱咐父亲三件事:第一,照顾身体,好好读书,以不负母亲的期望;第二,切勿想在国内做官;第三,切勿想回南洋做生意。
父亲问祖父,将来他究竟做哪一行?祖父说:“切勿做以上说的这两行是最要紧,至于做哪一行,将来再做决定,现在不必考虑。”
祖父要父亲切勿在国内做官,切勿回南洋做生意的嘱咐,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因为英语成绩较差,岭南附中学校没有答应直接入学,曾祖父花巨款聘请了最好的老师利用暑假时间突击辅导英语和数学,每个月三百多港元,而当时高级职员也只不过每月领不到百元的工资,但曾祖父认为“钱是为人用的,会用钱是好事”,不惜在父亲的教育上花费重金,父亲利用这段时间补上之前反复换学校落下的课程,在岭大附中入学考试中成绩优秀,老师建议直接读二年级甚至三年级。
但突击学习毕竟不够系统,正式入学还是遇到了很大的学习困难,然后就要靠自己用功努力弥补差距。(这就是网上常说的,不怕富人家的孩子有钱,就怕人家不仅有钱还用功,这样自然要比穷苦家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虽然父亲在入读岭大附中之前,专门请老师教授了半年,而且考试也考得很好,但是他在那几个月所学的东西,毕竟是速成的,为了应付考试的。等他入了学读书时,才发现像生物、化学、物理等课有好多名词他都不懂,就是所用的英文课本,对他来说也是水平太高了。可见,父亲第一次去见孙雄先生时,孙先生说,来自南洋的华侨学生水平低,也的确是没有说错。除此以外,在岭大附中,班上同学和老师都是用英语对答,用英文写作,所以父亲很艰难地跟上去。
入学的最初三个月对父亲来说是最困难的。父亲感到学习太费力,又由于用功过度,以致有点儿神经衰弱的症状。有时候他真想写信给祖父,说读不下去了,但是又想到祖父对他寄予莫大的希望,如果那样做会使祖父很难过的。
所以,他仍是拼命读下去,甚至在课室、宿舍晚上都关了灯后,还拿着书本跑到厕所去读书。为了对付神经衰弱,他又找了一些有关静坐的书籍来看,在未卧之前,坐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让自己的情绪先稳定下来。
这样,到了学期考试他侥幸各科都能及格,而且,国文、数学(几何)的分数在九十五分以上。他很不容易地度过了最困难的一个学期。 p33
父亲的读书生涯,到此已经历过三次“危机”:第一次是读私塾,被塾师认为用斧头劈开脑子也装不进书去;第二次,则是刚由南洋回来想入岭大附中,因水平太低而不能入学;第三次,就是连跳两级人读初中三年级。从他读书的经历可以看到在教育上因材施教的好处,以及打好基础的重要性。父亲凭意志拼命干,总算克服了基础差又连跳两级就读的困难。但是,万一用功过度,真像四婶说的那样,有些人吐血或患上神经病,后果又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父亲说他侥幸及格,也是不无道理。
父亲感觉岭南大学附中的学习氛围不够,课外活动较多,所以打算退学,在家自学准备直接报考大学,并想从广州去上海。祖父分析上海教育比广州好(教育上“北强南弱”),而且父亲已经能避免繁华环境的诱惑,所以支持他去上海读大学。
中国的南方,特别是广东省,很早就对外开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较早,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政府的国民革命,也是由南向北推进。可是从传统来说,北方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却是比南方强。这里的“强”是指高等学府的学术水平、学风、数量(好的学校),可以说现今仍是这个格局。
教育上的“北强南弱”,是有其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的。从政治上来说,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京,只有短时间在南京。再说,广州当年商业虽然也算发达,但综合经济实力,比起上海、天津等地又有差距。中外资本工业汇集上海,并以此为基地向幅员广大、经济潜力雄厚的长江流域扩展。在20世纪20年代初,广州最初仅有一所高等学府岭南大学,后来也只多了间中山大学。而上海已有多所好的大学,如泸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等等。
无论如何,父亲打定主意,换个环境,前去上海读大学,是有其好处的。
谈到父亲的学习方法,平时用功准备,考前才能不慌,避免临时抱佛脚。而且擅长自学,而不是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学习,自学能力强,自然是终身受用。
父亲自南洋回国读书,无论是请人补习,或是在岭大附中读书,都是非常刻苦用功。他常对我说,他读书主要是靠平常拼命努力,人家放假他还温习功课。可真是到了考试的时候,考试前那几天,他反而不那么紧张了,而是休息一下,让头脑清醒清醒,这样反而有利于考试。所以,他不像一般人那么怕考试,那么紧张,而且成绩总是不错。由于他平常非常努力,考试都很有把握,所以尽管他入岭大附中时连跳两级,但是他在岭大附中仅读了一年多,已不满足在那里按部就班地读下去,而是觉得干脆自学更快更有效。到了这个时候,他的自学能力已是很强,再加上他刻苦读书,实际上不论他想读理科或是文科都没有问题,而人学考试也难不住他。父亲这种念书方式,使他日后不论是读大学,还是进入研究院,也都总是比正常时间要短就拿到了学位。
祖父对父亲的这种用功读书的品德是很了解的,而且父亲在回国前,经常和他在一起,他对父亲的作为也很清楚,所以他对父亲回国读书,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在繁华的上海,他都不担心父亲会受到不良影响,也不怕他乱花钱。 p32
大学期间:现在上海沪江大学读生物学,读了两年,因为老师施压入教,转学复旦大学改学社会科学,因为当时大学学分制可以共用,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从复旦大学毕业。
(沪江大学老师暗示父亲,在沪江的毕业生中,没有一个不入教而毕业的。)父亲有很强的个性,不喜欢随波逐流、低三下四,更不会阿谀奉承、奴颜婢膝,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这种性格,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曾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也是他的突出优点之一,使他日后作为一个年轻的学者,敢于在国内掀起几场大辩论,在权威和权贵面前,毫不畏惧,毫不退缩,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早年大专学院采用的学分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制度。首先是可以因材施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缩短在大学或研究院学习的时间,或在一定的时间内学更多的课程或其他知识。其次,有的学生因各种原因,如缺钱,而不得不停学一段时间的话,可以以后有条件时再继续攻读而不必从头再读起。再者,这也便于转学科或同时修两个或更多的学位。国内在20世纪50年代,取消了这个甚为合理的制度,走了几十年弯路,最后还得再走上回头路。父亲当年却因学分制而得益不浅。
父亲在世时,常给我们讲祖父和祖母如何期望他读好书,祖父殷切希望他一生多做学问,所以他读书时非常刻苦用功。早年他在新加坡读完小学,由于没有华文中学而耽误了两年,回国后他要加倍努力补回失去的时间。其实倘若与钟荣光先生三十岁出头才去读格致书院(中学)相比,他二十二岁已读完大学,应该算是很年轻了。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钟先生的学习精神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复旦大学虽是中国人办的,可是父亲在那里读书的时候,教授上课用英文课本,也用英语讲授,父亲觉得对他英语水平的提高和日后出国留学不无好处。难怪在我读中学和大学的时候,父亲就常常给我讲,要学好英语或其他外语。p35
父亲在复旦大学读完本科,祖父资助他出国深造,去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先攻读硕士学位,主科是政治学,副科是社会学。
因为学习用功,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然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只用了两年时间,写完了博士论文《现代主权论》。
父亲求学路上,一直用功刻苦,丝毫不敢松懈,也不追求物质享受,尽管祖父提供了数倍于所需的支持。时刻用孟子的话警醒鞭策自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美国读书期间,作者提及了两件事情,一是祖父询问父亲,如何处理之前朋友公司清盘而交给他保管的橡胶园,因为当时祖父也给了朋友一些钱,所以既有经济交易又有人情关系;父亲建议“交回”,祖父为此大宴宾客,因为“我很高兴,因为我儿子不爱财”。最近几天读完书,脑海一直在回想这个故事,这体现了读书人父亲的境界,也是生意人祖父的境界。
另外一个事情是,父亲的弟弟在上海游泳溺亡,对祖父和父亲打击很大。祖父因此而对做生意愈发心灰意冷,因为祖父做生意是为了让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但现在“再去求财已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萌生了回乡养老的念头。
父亲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受邀在岭南大学教书。祖父希望他去欧洲留学数年,好好打基础,不然以后就没有机会了,父亲结婚之后,夫妻同去德国,父亲在柏林大学读研究生,研究政治学换主权论,写得文化论的文章在日后获得很大的关注和讨论。
但因为过于用功,终于得了肺炎,不得不暂停休息,想回国看望祖父。
祖父责怪他没有珍惜出国深造的机会,想再出去就难了,事实也确实如此。
第四章开始的内容,单独整理一篇读书笔记,主要是记录一下我自己感觉新鲜的内容。
2023-12-7 Thursday 这周花了四个tesa morning,读完了本书前三章,相当好!
2023-12-8 Friday,浏览剩下的章节
2023-12-16 简单更新开篇的感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