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1+2章

这本书介绍了大脑的运行方式,涉及到基本的大脑原理(核心是神经元的联系和网络),大脑“看世界”的过程分析, 潜意识,如何决策,情绪,未来进化方向。

先列出和前两章相关的几个问题,方便以后回顾本读书笔记的要点:
Q1:为什么理解大脑的运行方式是一件非常实用且重要的事情?
Q2: 如何证明大脑的可塑性,不同年龄段的可塑性差别是什么?
Q3: 如果用电脑类比人脑,具体如何类比?
Q4: “内在模型”在我们感知世界的过程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内在模型会如何?

第一章 我是谁

关键词:不预设,可塑性,大脑进化,大脑训练,用进废退,联系!

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大脑发育程度。
两岁前的小孩,神经元的联系随着环境刺激而快速搭建。
青春期的年轻人,与短期诱惑和即时奖励机制相关的大脑区域起主导作用,与更理性行为相关的皮质训练不足,所以比成年人更容易被诱惑,表现为自控力不足。
成年人的自控力、逻辑思考等思维能力会比年轻人好一些,但这不是源自单纯大脑进化,大脑发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场景学习,道德约束,环境约束的增强。
所以不要把聪明才智视为天赋,更多是一种技能训练,只不过这种训练不像玩魔方那样可视化。

大脑训练不分年龄,只不过年龄越小学习更快,但一旦不用也会逐渐丢失。
一个例子是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大脑局部区域明显比普通人更活跃。
第二个例子是爱因斯坦,因为擅长拉小提琴,所以对应的大脑区域也明显更活跃。

大脑运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核心就是神经树突的联系,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并非完全不可替代(这就是后文提到的感官替代)。
用进废退, 不断的挑战大脑,更不容易患痴呆症。“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

第二章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

关键词:视觉训练,大脑和行动的延迟及校正,“内在模型”,大脑的“粗心大意”,客观世界vs主观构思,感官交叉,时间变快或变慢的本质

用视觉过程来描述大脑的运行过程,眼睛捕获外界环境反射而来的可见光信号,通过神经纤维变成电信号传入大脑,大脑“解释”电信号,大脑中构建出看见的世界。

大脑的“解释”过程是一种翻译过程或者匹配过程,我们看到了桌子上的苹果及环境反射的光线,脑中构思出了苹果这个形象。

颜色、气味、声音都是大脑中的电信号,所以作者引导读者质疑“我们看见的颜色是否真的是客观世界的红色”。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黑客帝国》的情景,Neo看到的是代码,普通人看到的是虚构的客观世界,哪个才是真实的? 过几年VR和AR技术成熟,估计有些人的也会陷入虚拟现实难以自拔,错把虚拟当现实。

我们习惯了大脑的直接解释,忘了具体大脑运行方式。就像用惯了电脑的图形界面,就不容易想到后台都是二进制的0101。

“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想看的世界”,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们的感官器官都有局限性,比如眼睛只能捕获可见光这一范围的电磁波,比如耳朵只能听到特定频率的声波,我们也感受不到磁场,等等。 但感受不到不代表不存在,所以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而已。

观察世界的两个阶段
我们看世界的过程分成两个过程,一是大脑素描形成基本的轮廓,这个轮廓也包括之前的经验,书中的术语是“内部模型”; 二是大脑有意识的关注特定的细节,也就是我们特意关注的内容。
我们自己以为眼前的观察都是大脑实时传输描绘而成,实则只有还少一部分是实时采集,大部分都是源自“内在模型”。
一个简单例子是,我们眼前的世界丰富多彩,闭上眼睛马上在脑中重构眼前世界却极为困难。

因为真正意识到视野中的所有信息极度消耗大脑的精力(带宽),所以充分利用“内在模型”并忽略很多细节,可以帮助大脑节约精力做更多的事情。
另外一个简单例子是,我和对象去菜市场买菜,她消失在人群中,等我找她时,大脑才开始努力回想,“她穿了什么颜色和款式的衣服”,这听起来很好笑,但事实确是如此,这就是大脑的“粗心大意”。

感官替代—-大脑的可塑性的例子
有的人眼睛失明,可以用其他感官感受世界,比如书中说的盲人滑雪运动员可以通过声音判断距离。

时间变快或变慢的本质
大脑感觉时间变快或者变慢,本质是大脑在单位时间内处理信息量的多寡。 紧急关头,大脑(意识+潜意识)一次性处理海量信息,人会感觉时间变慢了。 反过来,大脑无所事事,没有处理什么信息,回想一周的事情就像一天做完了,时间当然变快了。 (当然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比如备受煎熬的时候时间过得慢)

七月底八月初,花了大概两三周的下班地铁时间,读完本书,然后利用地铁和火车上的时间,整理读书笔记
2019.8.9 地铁
8.12 地铁
8.16 高铁回津,补充完成第二部分
8.20 补充开篇的几个问题,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