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英语口语,喜马拉雅,Ego,客观推动
我现在觉得,自己是这几年才真的走上了认识自己的道路。
当然,几年前的我不会承认,几年后的我也可能不认同;就像我当年读了《少有人走的路》就觉得彻底弄懂了爱的本质,事后看依然是年少无知。
认识自己很晚,因为谁都不想自己揭开自己的缺点和伤疤。所以认识自己要么有外在强迫力,要么有内在强大驱动力。
外在强迫力,就像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所言,见生活就像打卡,需要被动推动 – Zero
我的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同时受到这两种驱动力的驱使。 工作中对流利英语口语的需求,逼迫我必须花时间想方法学英语。
记得15年博士毕业找工作时,一位老师介绍我给上海陶氏,陶氏的校友师姐为我组织了一次电话面试,让我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工作,并用英语问答。我记得当时的英语就很差,对方英语问到一些问题,我无法清楚理解意思,最后就不得不转成了中文问答。我还录下来当时的面试音频,但是一直不忍重听,知道做得很差。
17年终于到外企工作;面试时我英语虽然有了不少进步(民企两年一直练习英语),但美国领导还是觉得英语水平不够,专业一些的问题我回答得不够好;不过领导很好,给我了机会,让我入职之后尽快提高,我背负着领导帮我争取的工作机会,好好学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因为读写都是“异步传输”,大不了写得慢点,多斟酌一下;但是口语和听力却是“同步交流”,必须听得懂、说得清晰。
我的一个办法就是用手机中的“语音备忘录”,初期是记录电话会议中领导和同事的对话,自己多学习借鉴;后期则是用软件记录我主导和参与的英文电话会议和英语产品培训,然后上下班路上,反复听,找念的不对的单词,明显的口语缺点比如磕磕绊绊,重音不对等。
说是“反复听”,我依然是不忍听,每次听自己的声音,都感觉是一种折磨,但是为了进步,也只能强忍着听了。
最近两个月,我索性把“喜马拉雅app”作为我的“在线版录音机”,朗读一些我认为值得重读的英文文章,同时训练自己的表达,上下班路上打开喜马拉雅听自己的声音,然后去留意问题,下次纠正,比如语速太快,断句混乱的问题,都在一点点纠正。
每次强忍着听自己的英语录音,就想到“捏着鼻子认识自己”,就想着抽空把这篇文章写了。
听自己的声音是一种折磨,听到别人的批评也是如此,少有人能坦然面对。我在家念英语的时候,老婆就会指出我的某些语调,虽然“良药苦口“,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一点抵触情绪。 不过我知道确实有这些问题,就记得自己去找一下办法,比如跟读模仿纠正。
这种抵触心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Ego,所以我想把《Ego is the enemy》的定义放在这儿,让自己多读读,努力 control the ego,很多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会直接或间接提及这一点。
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弱点,不向他人隐瞒,因为这样才能正视自己并获得被动推动,督促自己积极解决问题。隐瞒缺点是一种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
Ego Is the Enemy – by Ryan Holiday | Derek Sivers
reflecting on our idiocy is painful and we’re predisposed to avoid pain and protect our egos.
Ego = an unhealthy belief in our own importance. Arrogance. Self-centered ambition.
The need to be better than, more than, recognized for, far past any reasonable utility.
That’s the definition this book will use.
《ego is the enermy》
问:您有一句金句,我特别喜欢。您说过,您在招聘的时候,一个人智商130,但认为自己的智商120,另一个人智商150,但认为自己的智商170,您会选择前者,因为后者能把你搞死。
How To Be Successful – Sam Altman
Have almost too much self-belief
2019.3.22 最近准备越南出差资料有感
2019.8.13 出差的火车上整理发表via Mweb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