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货真相》 第一部分 渠道 读后感

24年初,发现了一个不错的播客“纵横四海”,其中推荐了几本书,一本是《卖货真相》,作者是小马宋,在微信读书上阅读,2024年4月20日读完第一部分“渠道”,导出摘抄,整理读书笔记。

读这本书的收获是,学会从4P的方式观察商业社会,特别是渠道和推广的角度。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以为,好产品就一定大卖特卖,或者说大卖特卖的一定是好产品,在这个产品过剩的时代,好产品不是产品大卖的充分条件。

作者从四个角度(4P)来谈如何做营销,《营销笔记》介绍产品和定价,《卖货真相》聚焦渠道和推广,书名的含义是:渠道与推广,是卖货的真相。

产品、定价、渠道和推广这四个部分在概念和功能上是互相独立的,在营销实践中又会互相交叉和重叠。
在4P中,产品是一种物质层面的创造或者服务方面的设计;定价则是一种经营决策行为;渠道是围绕交易和交付而生的各种各样的参与者,为了协调这些参与者,会涉及诸多管理和组织问题;推广是一系列与目标人群的互动活动,包括内容设计、展示等许多环节。
定价是企业最难做的决策,因为价格对销售的影响很大,很难准确决策。渠道则是企业最难管理和维护的一部分,因为渠道这个体系极为复杂。(渠道不是公司内部的,所以管理复杂)

渠道指的是人、企业、组织、机构,推广指的是一系列行动,包括打折、陈列、广告、直播、发传单等等。

本书谈的不是高科技产品,在这个产品过剩的时代,假设你做的产品,别人也能做,甚至很多产品都来自同一个代工厂,比如洗衣粉、洗衣机、空调、奶粉、服装、火锅、虾滑这些产品,假设产品和定价没有区别,你怎样通过渠道和推广取胜。

今天99%的创业者做的产品都没有特别的壁垒。

我认识一家做线上培训的公司,他们对外宣传时总是讲自己的操作技巧,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是蒙蔽同行的烟幕弹。当企业发现了一个全新且有效的推广方式和渠道,会小心地保护它不被同行发现,这本身就说明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如果你不具备极强的渠道能力,只有一个好产品是不够的,况且你所谓的好产品,通常也不是不可替代的

从渠道和推广的角度看我们周边的产品。

在产品力过剩的时代,渠道为王,“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渠道,才能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要么用利益绑定渠道,比如格力公司、香奈儿;要么隐藏自己的渠道(甚至发文章介绍成功秘诀误导同行,假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渠道)。比如书中一位创业者,在服装店卖腰带,一开始赚大钱,别人学到了就没得赚了。 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很多创业公司依靠新型的渠道(比如直播带货,比如拼多多淘宝,比如抖音,比如东方甄选)兴起,或者和渠道绑定而一起赚钱。

A股很多传统消费龙头,早年都是靠渠道制胜。比如同样是卖空调,曾稳坐数十年行业第一的格力,靠的是「淡季返利」和出让股份,在线下时代,把对渠道的强掌控变成了自己的核心科技。 — “远川投资评论”公众号文章

占有香奈儿香水公司最多股份的其实不是创始人,而是两个重要的渠道商,一个是香水商人,他可以叫作香水的代理商;一个是著名百货店老佛爷的创始人,代表了香水的终端销售渠道。这就是营销渠道的典型代表。

在今天这个产品过剩的时代,即使产品品质很好,也是很难销售的。

飞鹤也具有异常强大的渠道管理能力。它每年要在全国各地的线下渠道做100万场活动,正是海量的线下活动和强大的组织能力,才构成了飞鹤强大的渠道能力

最厉害的公司会把公司的竞争力建立在产品上,最好再结合品牌,形成良性循环。比如茅台,别人造不出一样的白酒(当然现在有点变味了,成了投资品),比如可口可乐,品牌是最好的,就算你有配方也没办法;消费者愿意溢价购买更好品牌的产品,这就是品牌的胜利,比如买车就买BBA。

有一个跑题的问题,假设我们知道某些品牌的产品是代工的,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买代工厂的无牌产品?答案就是其他三个角度,比如没有渠道买不到,没有品牌不放心,不确定产品是否真的“平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品质管控能力(这是外企的优势)。

当然并非所有产品主要依靠渠道和推广,有的产品依靠产品设计取胜,背后有专利保护,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产品“,比如日本人发明的”挂耳咖啡“;或者需要特殊的工艺和材料,这些都不是市面上轻易copy的;有的产品有足够给的技术壁垒,比如大疆无人机,ios生态;或者需要重资产投入,比如新能源行业的压铸机。这些都是本书不覆盖的研究范围。

而书中所讲的例子,大多是to C的产品。作者也强调了to B和to C的产品对比,to C 靠忽悠就有很多人买(有些垃圾产品,依靠源源不断的韭菜活得很滋润),但 to B 就要靠真东西,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相同情况则看销售能力。99%的创业公司,大多是针对to C产品,相对来说起步快,投入少。

我在咨询经历中,经常会被客户问道:你们是to B的业务,怎么才能有效找到客户并产生销售?to B的客户是专业客户,通常会比普通消费者更了解行业信息,所以很难产生信息不对称。它们对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的甄别能力也很强。

真正做得好的to B企业,要么就是具有极强的技术壁垒,比如华为的通信设备和技术、高通和英伟达的芯片、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孟山都的基因育种等,都属于有强大技术壁垒的行业;要么就需要强大的成本优势,比如在原材料供应、普通制造加工行业,如果你能做到成本低、质量好,那当然会有优势,通常这种优势是建立在企业规模或者技术创新之上的。

当然还有大量中型企业,它们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和壁垒,这也是绝大多数to B企业的真实状况,那就只有去拼业务员的销售效率或者其他方面的执行能力了,比如你比同行更善于做短视频的内容推广。

-——
微信读书,摘抄导出如下

◆ 第一部分 渠道

这是一个产品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渠道和推广为王的时代, 类似的是,酒是产品,有了渠道,酒香才不怕巷子深。2024/3/31

从工业革命开始,英国用几百万产业工人就成为日不落帝国,这个情况早就预示了工业革命后的产能过剩问题。当然,今天这个时代,除了极少数产品,几乎所有的产能都是过剩的。当生产不是问题,销售就是问题了。如果你不具备极强的渠道能力,只有一个好产品是不够的,况且你所谓的好产品,通常也不是不可替代的

当一个产品的营销渠道变了,顾客的交易方式和需求有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对产品进行创新改造或者重新设计,以应对渠道的变化。你如果能随着渠道的变化进行产品创新,它就有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早期红利,或者让你避免公司业务的停滞或者失败。

2024/3/31 想法;就像化学反应中的“速控步”,整个渠道中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只要能运过去,销售不是问题,因为这些东西在当地都是稀缺的。所以古代的物流系统是稀缺的渠道能力。
现代运输系统发展起来之后,货物的运输就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了,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好解决,商品还不能直接送到顾客家中,分销和经销就是那时的主流渠道

在过去,生产商和品牌方其实是一体的,因为过去是生产导向的商业社会。随着物资丰沛时代的到来,生产早就不是问题,如何销售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时候生产资源就不稀缺了,稀缺的是销售渠道。

近几年的各种新消费品牌,大部分都是随着新渠道的出现并且获得了新渠道的红利发展起来的。早年的韩都衣舍、三只松鼠,是淘宝这种新渠道造就的,西贝莜面村、云海肴、绿茶等都是得到了大型购物中心的红利,完美日记、花西子这些新品牌,则是享受到了社交媒体和小红书等的渠道红利。

定价是企业最难做的决策,因为价格对销售的影响很大,很难准确决策。渠道则是企业最难管理和维护的一部分,因为渠道这个体系极为复杂。

4P虽然是个完备的营销框架,但具体到一个真实的行业,它并不能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有实际效果的指导,只能通过这个行业一线的营销从业者去探索和实践具体的方法。

2024-4-23 整理发布。
2024-8-18 重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