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Author: Robert de Board
读完这本书已经过去了两三个月,现在直接回顾本书的内容,感觉有点吃力,但还是先记录以及吸收了什么,再重读本书、做摘抄笔记,最后回头更新读后感。
本书是一本心理学图书,而心理学是我系统阅读的第一个主题,也是我推荐别人开始阅读的首选主题(ego),因为读书要有用,而心理学图书能够指导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
本书借用一本英文小说的动物角色(蛤蟆,獾,鼠和苍鹭),讲述了蛤蟆先生如何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下,逐渐认清自己的情绪和行动的背后根源,摆脱”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学会用”成人状态“,进入”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
不翻阅图书,我现在能记起的收获是:
1. 心理医生并不能直接给出病人药方,而只是通过提问和模型,引导病人的思考,由病人自己找到症结所在,这也是”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的区别。心理疾病很难治疗,因为只有患者主动、为自己负责,才能真正恢复心理健康。
2. 我们看待自己和他人有四种视角: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狂妄自大和盲目自信(ego)的人容易处于“我好,你不好”的境地,倒是不容易陷入抑郁,特点是经常去指责别人; 而抑郁症患者多是陷入“我不好,你好”的境地,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质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3. 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个人性格的影响巨大,孟母三迁同样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只是中西方的解释层次不同。 蛤蟆包括其父亲,从小就被寄予明确的期望,要继承祖业,而父亲对蛤蟆只有严苛没有慈爱,连母亲也因为父亲的压力几乎不敢拥抱蛤蟆,这都让蛤蟆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缺乏爱的家庭氛围。
4. 我们会不自觉的活成别人(特别是对我们影响巨大的父母)的样子,别人对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了行动的指南,童年期间的关键是顺从父母,这就是一种”适应性“。而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区分出哪些是源自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并明确自己想要变成怎样的人,就距离自我成长近了一大步。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就困难重重,或者进两步退一步。就像蛤蟆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生活中的一些人是如何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却不自知,我们自己也是如此。
——-
写完这些,我就该重新浏览本书,补充重要观点和摘抄,近期正在重读,会部分发布一篇博文。
2022-12-22周四 8:20pm 约2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