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月底六月初,和老婆去欧洲度蜜月,主要去了法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逛了不少景点和名胜古迹,老实说,(对我来说)旅游就像打卡,路过哪些景点就拍照和简单欣赏一下不同的风景,算是“到此一游”,然后换一个城市换一个景点。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有一点社会观察吧,虽然比较初级,也值得简单记录一下,流水账记录如下。
德国的公共厕所都是付费的,一次0.5或1欧元即4或8元钱,没有免费的公共厕所,所以商业性场所比如商场尤其是免税店、餐厅尤其是中餐厅,就会有免费的卫生间,可以引导顾客尤其是中国消费者进店购物。
德国火车上没有饮水机,旅客都需要自带饮用水。
德国火车站就像公交车站一样,买完票直接下楼梯,两边就是火车站台,完全没有安检,也没有等车的引导员。
德国的火车允许可以直接带自行车,很多人都是骑自行车到火车站上车,其中颇多是骑行爱好者,四处旅游。
导游说,意大利和法国都有不少小偷,巴黎除了偷,还有明目张胆的直接抢,所以巴黎被导游说是“巴黎斯坦”,和巴基斯坦的治安有的一拼。
可是想想欧洲的黑人尤其是非洲难民也都不容易,在景点卖画卖小饰品等东西,导游千万叮嘱不要理会他们,因为容易被讹钱,有些黑人给旅客的手上带彩色的绳子,有些旅客不在意,被戴上之后就被讹钱,所以有些旅客的遭遇被放大,导致所有黑人都被敬而远之。
欧洲的中国旅客多了,就有了专门赚中国人钱的店铺,自然产品类型和价格就为中国游客“优化”,比如在第一站德国购物,有一个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保健品店,卖的东西都不便宜,我自己就冲动了,“以为在欧洲都一样”,最后发现品牌不同又贵很多,完全不是欧洲本地人常用的品牌。 导游指了一罐一个商店卖包括双立人等品牌的厨房用品,店员都是中国四五十岁的阿姨,商品标签等都是汉字。 很怀疑里面的产品是主流产品,价格是主流价格。
有些店铺就利用了中国人“欧洲买什么都好”的心理,结果卖贵的也浑然不知。
例如在少女峰下的免税店,看着很便宜。实际比法国老佛爷贵不少,景点免税店也是个坑啊。
另外就是旅游团里同行的中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消费能力是一级棒啊,他们未必赚钱多,关键是攒钱多,花钱大方,这应该是导游最喜欢的一类游客。 导游引导一家比利时巧克力店里,中国导购介绍一遍店里的高中低档次的巧克力(原话是自己吃的,送亲戚的,送比较远的朋友的),然后老年人就直接
旅游结束,不算购物的话,意大利的历史古迹和瑞士的风光是最好的。
说两次中国人的形象问题
第一次是在塞纳河的游船上,有一桌中国游客大声喧哗,导游四处敬酒,闹得声音有些吵,有一桌韩国游客就特别不高兴,有一个韩国年轻人扔了一个面包到中国人的桌子上,好在没有闹出矛盾。
第二次是在卢浮宫,导游强调拍照不能开闪光灯,但是同行的一位游客拿着数码相机拍照,总是自动开闪光灯,我犹豫再三没有劝告,一怕和团友关系闹僵,二是猜测他可能不会关闪光。 只会被其他国家的导游劝阻才作罢。
就这样了,六月初的蜜月旅游观赏小记
201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