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3 说明:(1)重读前几年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的文章,读完满头大汗,感慨万千。当初写得过于情绪化,而且逻辑混乱,虽然所阐述的大部分内容依旧没有过时,尤其是对“效率”和“主动性”的追求和思考。结合最近几年的思考,重新整理科学网博客中的这篇博文,发表在这儿。此文对应于科研利器:evernote。(2)后续我会整理一下思路,发表一篇文章,阐述为什么要使用笔记软件&知识管理软件。(3)本文强调的是Evernote,但是现在其他知识管理软件越做越棒了,而Evernote却没有核心功能的改善,反倒免费版本的服务不断缩水,真实让人无语。我已经开始转移到Onenote和Wiz Note中。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管理软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了。虽然在evernote之外,也有很多知识管理软件可供选择,例如国内的wiz、mybase,后期出来的有道云笔记、麦库笔记等等,但国外的evernote却以一种易用、简洁和支持多平台等清晰的优势,成为知识管理软件中的翘楚。
evernote可以记录任何你想记录的思想,例如文字、声音、信手涂鸦;保存网络上的任何资料,从而逐渐成为你的大脑的记忆补充,让evernote帮你记住更多你大脑记不住和不必要记忆的事情。因此,Evernote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方方面面,日记、生活感悟、工作日志等等。
我相信常用Evernote软件来协助科研工作的人,大都会得出结论:“Evernote能够提高科研的效率”,因为Evernote实现了它的定位,就是成为用户的第二个大脑,从而提升了科研工作者的大脑利用效率。
大脑可以进行信息的记忆和处理。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惊人,主要体现在逻辑上和思维上,这种思维不同于电脑,这也就是为何大部分人很自然的坚信,机器终究无法取代人的大脑的原因。但大脑的记忆功能却不是强项,存入大脑中的信息长期不被激活,也会逐渐被忘记,这在神经学上已经被初步正视。因此Evernote要致力于做用户的第二个大脑,弥补大脑记忆容量不够大和记忆内容会丢失的问题,从而让我们更充分的发挥我们的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大脑更重要的作用是理解信息和知识,而不是记忆信息,尤其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大脑要做的是记住信息的索引、关键词,然后通过互联网和软件调用更全面的资料。
但如果我们使用Evernote仅仅作为记忆来使用,绝对是大材小用了,而且很容易陷入知识管理软件使用中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将收集的资料当作自己的知识,实际上,任何资料没有做加工处理,都没有真正的属于我们,都不能算作我们的知识。
按照我的理解,evernote在科研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和扩充知识点
用evernote作为知识存储,只是第一个层次;
科研的第一步,永远都是先要知道别人做了什么,行业发展情况等基本信息,然后在全面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否则,创意做了一半甚至全部做完了,发现早就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岂不悲哉。
因此,从开始选题,我们在Evernote中建立的课题知识点就会随着我们的文献阅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我们对该课题的了解,也就越来越深入。
而随着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的知识点,从初期只有大框架的知识点,逐渐细化成小的知识点,前期的一个知识点,可能逐渐被切分成三个知识点甚至更多,就是我们知识越来越丰富的证明。
构建领域内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Evernote就是我们搭建知识体系的好帮手。更具体的信息搜集和创造力的分析,请参考日本物理学家上田正仁所著的《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
2、建立知识点的逻辑关系
知识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有联系,有逻辑关系的。在使用Evernote创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笔记链接”功能,轻松创建笔记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体现了我们的理解力。
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和培养创造力的过程。联系、类比、模仿、创新。例如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参考日本作家井上达彦所著的《模仿的技术》。
3、随时记录科研灵感
科研灵感的产生,就是一种知识的碰撞和逻辑的体现,“由此及彼”等升华,都是最简单的科研灵感诞生的驱动力。很多时候,创意和想法是灵光一现,不快速记录,就有可能会重新被大量的知识覆盖,从而让我们丧失绝好的机会。
这个时候,Evernote就是最好的“灵感收集器”,灵感出现,快速在evernote中记录下来,不论是打字、语音还是拍照,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用来快递记录灵感。
珍惜每一个灵光乍现的时刻,如果需要idea的时候才强迫去想,就难办了,因为人脑中的idea不是电脑中的资料,不能召之即来。
补充一个和idea有关的题外话,听过一位教授的报告,谈到他在日本留学,导师每天都会问他“今天有什么good idea了?”,我觉得很好的一个指导方式,因为idea的产生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优化,才能够成为可行的idea。所以,我有一个叫做“每日灵感”的笔记本,督促自己勤想勤记录,不论幼稚与否,都是思维的训练。有些想法会被反复想起,就找到相应的笔记做详细的补充和升级思考,idea就这么越来越有可行性了。
4、其他功能
软件还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各有自己的喜好,只要有价值就好。因此,相信有很多比我厉害的Evernote高手,会常用其他的功能,比如共享笔记功能,从而可以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整合(这个要导师推动了,而且是要花银子的)。
囿于知识管理繁杂,我的水平有限,可能有很多没有说到的地方,本文算是抛砖引玉,希望从软件的角度提高科研效率的,都请尝试一下吧,或许,你会有更棒的发现。相信我,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