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谋生这个能力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积攒的,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识的匮乏和思维方式的落后。
钱是好东西吗? 用钱人的智慧更重要。
最近和一位朋友谈到钱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几个事情,值得展开说一下。
首先要声明,本文可不是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只不过思考的一面之词,凡事都是相对的,我只不过在本文只说了这一面而已。
首先是好多年前看阿兰·德波顿《追忆似水年华》,其中有一部分道理记忆深刻(可能当时读书的时候正好很穷吧)。书中提到了富人家太太和穷人家太太的区别,指出金钱稀缺使后者获得了更深刻的审美能力,因为富人家太太出手阔绰看到什么不错就直接买下,反倒是穷人家太太凡事都要精打细算,一年可能只有买一件漂亮衣服的预算,所以在充分的比较和权衡之中能确保这个预算用到刀刃上。
后来读《稀缺》,更是强调金钱稀缺心态带来的两个影响,一是“管窥负担”,稀缺让我们目光短浅并专注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冲动决策;二是“专注红利”,有限资源能提高效率,专注解决当下的问题。 书中用“穷蜜蜂和富泥蜂”举例,不能更赞。这多像上面说的富人家太太和穷人家太太啊。
穷蜜蜂要用珍贵的蜂蜡制作蜂巢,而富泥蜂则使用唾手可得的泥巴制作蜂巢。原料的短缺或富裕,造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蜂巢:穷蜜蜂的蜂巢是完美的艺术品,富泥蜂的蜂巢没有明显的规则。
《稀缺》也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富人和穷人在衡量金钱价值上的差异,也是对上面的两个例子的解释。对于一件衣服或一个房子,穷人再三权衡,富人连眼睛都不眨就买了。
1美元的真正价值:不同的人眼中的价值区别是什么?
类似于上面所说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人们对货币价值的衡量是相对的——这是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穷人和富人眼中的1美元,价值不同,穷人就像穷蜜蜂,每一美元都是值得珍惜的;富人就像富泥蜂,唾手可得的一美元,掉了可能也懒得捡起来。
穷人才是典型的“经济人”,在「少量」金钱面前,穷人更加“理性”。(对富人来说,使用机会成本来衡量一美元的价值,难以得到客观的结果,因为边际成本太低,不会失去任何东西,所以感受比穷人弱很多。)
很多时候,人是需要被动推动的。所以真的穷能激发人的斗志,这就是穷的价值之一。多说一句的话,就像农村的学生,我倒希望他们多艰苦一些,才能保持刻苦学习改变命运的冲劲。
当然这不能用来证明,没钱挺好的;关键在于,意识到自己是用什么方式花钱的,消费方式是否是理性的。当然理性与否还是和钱多少有关,对于富人来说,花少量钱时不过脑子其实也是理性的,可以避免”带宽不足/精力不足“; 这和“快思考vs慢思考“有相似之处。
但是反过来,穷人没钱还用富人的玩法,那就不妥甚至作死了。比如网上盛传的卖肾买iphone,抢劫买iphone等故事。
可以用一个比较有冒犯性的事情举个例子,那就是富人和穷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 科技的进步让富人和穷人(使使劲)都能用上iphone,除了所谓的镀金之类的方式,全球价格都相差无几,软件体验更是全球统一。 从这个角度来讲,科技让穷人和富人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线上,下一步就是,双方使用iphone的方法和效果了。
富人可能有秘书,比如巴菲特(或者查理芒格?)一直用功能机,坚决不换智能机,据说最近一两年才用iphone。所以别和有秘书的富人比较,即使他用功能机,鄙视他就是鄙视自己。
那些有钱的工薪阶级尤其是中产阶级,都能用上iphone,没有秘书,靠自己的工作等赚钱。这些目光所能及的人才是穷人(和我)的比较对象。这些人每年iphone出新品都会购买,追时髦,就像上面的富人家太太和富泥蜂似的。
穷人(和我),作为“穷人家太太”和穷蜜蜂,应该怎样使用iphone?
(1)三四年更新一次,比如我16年买了Iphone6splus到现在还用得很流畅,所以我不会为了追新机而更好,性能够用不卡是最重要的。
(2)珍惜三四年一次的预算,把手里的iphone充分用起来,比如系统自带的重要功能,比如app store中的众多效率软件尤其是独占效率软件,重要的不是手机的手机是第几代,而是手里的手机带来了什么效率,产生了多少个人提升。
Ref
- 《追忆似水年华》
- 《稀缺》
- 《思考,快与慢》
2018.8.10 done 4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