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6.18 本书总共19部分,我23年2月开始读,中间断断续续,到6月初才读完第一篇。停下来回顾之前的笔记,简单整理一下,再继续向后读。
按照微信读书的记录,读完本书的5%,阅读时长为10时53分,详细如下,这才发现大部分都是三月份读完的!
第一部分包括《资治通鉴》的前八卷,从“周纪一”到“秦纪三”,高亮笔记如下,再整理。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共19册)》 华杉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 ,共42条笔记。简单二次整理,增加个人思考。
为何读书,
我们普通人读书的目的和皇帝编纂《资治通鉴》是类似的,都是学习“前言往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读书,或者找高手专家过来人请教,等等,Scott Adams的建议更进一步就是“一致性”,至少有两个渠道的建议来避免关键点犯错。
华杉有“能下日日不断之功”的优势,每天两个小时,十年时间出版本书,我们学习和训练都是如此,只是功力不如,自然成就也少。
神宗在为《资治通鉴》御制序言中所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音xù,养育之意)其德。”
写这一部书,是我“为往圣继绝学”心愿的一部分,之前写《孙子兵法》和“儒家思想”,是因为那是中国智慧的母体。而写《资治通鉴》,是因为它篇幅太大,现在很难有人能花精力去写,所以我就想利用我的优点——能下日日不断之功,滴水穿石——利用每天早上5:00到7:00的写作时间,花上十年,把这个工作做了。
宋神宗在御制序言中说:“惟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才矣。”我也用这句话来要求我这套书,是非明确,褒贬恰当,而且基本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价值观标准,怀着对祖先的感情和敬意去写。
《资治通鉴》开篇头两节,用心良苦,开篇立意。第一节讲礼制名器,这是治国之大本;第二节讲才德之分,亲贤臣,远小人。《资治通鉴》,最重要的纲领就这两条吧。
凡事多要求自己,“莫向外求”,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凡事在于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比如开车看到别人开得慢、闯红灯、加塞、不开灯、等等,不是嘴里吐槽对方,而是反躬自身,自己是否也这样,我可没做到这一点,
凡事要求自己,用什么要求自己呢,答案是“德”,德是内在的精神标准,而非外在的规则法律。
用德/良知来提醒自己,反省言行,与他人打交道,这样不容易受到外界变化的影响。
今天(2023年 6月23日)参观苏州重元寺,才留意到一块牌匾写的是“莫向外求”,我立刻想到了《了凡四训》。
很难做到,时刻反省,就像袁了凡所提醒,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现状。
下文中李克向魏文侯讲如何确认谁适合做良相,也适合我们向内要求自己的准则。“平时亲近什么人,富贵时资助什么人,显达时举荐什么人,遇到困境时是不是不义之事宁死也不会干,贫穷时是不是不义之财饿死也不取。这就是孟子说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君子慎独,一个人独处时,没有别人监督时,有权有势或有机会时,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道德水平。
而且,根据我的体会,是自己做君子在先,辨别别人是不是君子在后。如果对自己的德没有要求,你就看不清别人
凡事在于要求自己
学习才德之辨,学习君子小人之分,主要是要认识到自己是小人,自己缺德,才尽量去补救改过,不是为了制别人,也不是为了有辨别他人的“智慧”。当你擦亮了自己的良知,自然心如明镜,来者如照,了了分明,不需要再添加什么智慧。
侯问李克:“先生您曾经跟我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选择宰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先生认为他们二位如何?我该选谁?”李克说:“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野之人,不敢妄议朝中贵戚大臣!”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先生不要推辞!”李克说:“国君只是没有留意考察罢了。看一个人,一看他平时亲近的人,二看他富贵时资助的人,三看他显达时保举的人,四看他遇困时有所不为之事,五看他贫穷时有所不取之利,这五个方面,就足以看透一个人了
华杉讲透:识人用人的五条,还是那句话,不要光用来审察别人,关键是对照检查自己,才算是学到了。平时亲近什么人,富贵时资助什么人,显达时举荐什么人,遇到困境时是不是不义之事宁死也不会干,贫穷时是不是不义之财饿死也不取。这就是孟子说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如何读书,为何读书,从古人待人接物中学习自己的处世之道。
左宗棠语:“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治国的三个层次:修礼,为政,取民。
给老百一次性的恩惠,比如冬天寒冷顺路打个车过河,这只是最低级的“取民”之道,收买民心。
管仲做到了为政之道,研究强国的制度,比如利用雕柴画卵论,实现财富在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流动。
最高级别的办法是修礼,通过到道德礼仪,得人心,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诗经》上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尚书》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张居正曰:“为政不必人人问其疾苦,而需事事立有规模。”你把制度搞好,公平正大,不要拿你的车去载老百姓渡河。
《管子》中,专门有一篇《侈靡》,就是管子的奢侈理论。管子说,富人一定要奢侈,富人奢侈,穷人才能赚钱嘛!财富就重新分配了。所以他提出了著名的“雕柴画卵论”,说那富人家烧柴,最好雕上花再烧,富人家煮鸡蛋,最好画上彩绘再煮。这样穷人就可以来雕柴画卵挣钱嘛!鼓励消费,拉动经济,管子早就明白,而且用这办法干了好多大事。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致力修明礼义的,能够王天下;善于治国理政的,能够强国家;能争取民心的,可以保平安;而聚敛财富的,只会灭亡!
管理之道: 信任下属,成就下属,而不是替代下属
田子方和魏文侯的下面这段话,很有意思,可以延伸到现在的管理之道。领导不能也不应该对下属的工作了解得事无巨细,而是“识人用人”,确保下属胜任。
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饮酒,说:“噫?这编钟的乐音好像不太调和啊?是不是左边挂高了?”田子方笑。文侯说:“你笑啥?”子方说:“我听说,主君应该知道的,是乐官是否胜任,而不是知道乐音准不准。如果主君您知道乐音准不准,恐怕就不知道乐官是否胜任了。”
其他
乐毅留下一句千古名句,我们今天每个人还都应该学习的:“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义利之辩:谁先谁后,谁轻谁重。
不可过于逐利,义在先。君子也可以逐利,但不可“专以利为心”
一心逐利的人多,更加凸显坚守“义为本”的人的社会价值,而领导也会更看重后者,因为追利之人很难靠得住。
更何况追求仁义不一定和逐利相矛盾,这就像《了凡四训》中强调的,道德仁义可以自求,功名利禄也可以向内持求。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理想主义者,能够成就大事,或至少是个好员工,因为不会轻易被利诱惑,有自己的内在原则。
义利之辨,是中国价值观的大命题,也可以说是“孟子第一命题”
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非常清楚。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
程颐把义利之辨逻辑说得很清楚:“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义和利,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义是本,利是末;义是先,利是后;义是因,利是果。
任何事业,都一定是理想主义的,不是实用主义的。只有理想主义的事业,才能基业长青。义就是理想,是全天下共同的理想,而信就是道路,君王有信,人民才能在大道上走。
信义无需智取,都靠身体力行。义者,宜也,是大是大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需要权谋智力;信呢,是信誉,承诺的就照做,也不需要思虑衡量。所以王阳明说:“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减,减一分人欲,则多一分天理,这是何等简易,何等洒脱!”
——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收获与付出的平衡,多付出,不要期望不劳而获。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就像曾国藩的提醒,“久利之事勿为”,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
要有自觉,要随时知道自己是干啥的。人家对你好,你就要多问自己几遍:“凭什么?”如果你得到了利益,马上要问自己:“我配不配?”一定要让自己的付出覆盖掉自己的收获。随时都要考虑:“我是不是拿多了?”可拿可不拿的,不要拿。可付出可不付出的,一定付出!
要懂得付出不求回报,付出是你的责任,是你存在的意义,这才是原理。还有,不要认为什么东西是你应得的,记住两句话,第一句是“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难能可贵”,就算是应得的,这个应得,也需要不断获取,需要有新的付出,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第二句是“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平阳君说:“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无功无劳,无缘无故,突然有人给你送上巨大利益,圣人认为是祸,不能接受。)
学习平阳君进谏赵王的那句话“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无缘无故给你利益,那是祸患;学习到不能有利必趋,当你趋利,你就会被利欲蒙上眼睛牵着走,就会掉坑里都不知道;学习到必须有大战略,有原则,有路线方针政策,应该一开始就抗秦援韩,而不是哪儿有利益就往哪儿走,投机之路,都是死路
人能自助,然后别人才能帮助你。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所有人都会放弃你。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不可有利必趋、有害必避
——-
君子的价值观:心中有主见,外物不能动摇
有自己的主意、定位、自我认知、价值观、志向。
对于管理国家,君子想要实践自己的主张和政策,而不是变成皇帝的执行者,被皇帝指挥着管理国家,不然就像指导工匠造房子,只根据木材的大小判断工匠的水平,不信任工匠能做好,那就太low 了。
这也体现领导管理之道,领导如何看待下属解决问题呢,是要放权给下属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是认为下属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任务。
领导要信任下属,充分发挥下属的能力,而不是束缚住下属,只用下属的手,而不用下属的脑袋。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赵孝成王、临武君说:“很好!请问将领又怎么选拔呢?” 荀况说:“知莫大于弃疑,行莫大于无过,事莫大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心中有主见,外物不能动摇。
韩非的教训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能控制的只是很小很小一部分,主要是控制自己,别想控制别人。就像扬子说的:“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无可无不可,绝不志在必得。志在必得者死,今天李斯害死了韩非,明天他就会被赵高害死,而赵高呢,最后也被子婴杀了。这就是游戏规则
君子行道于天下,在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志向,人都想趋利避害,但是如果你有利必驱,有害必避,那你就不算志有定向,就不能在正道上一以贯之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不忧、不惧,是因为有价值观,有原则,有方向,这样才能我心光明,能进能退。只能进,不能退,最终就无路可退。
管理的学问-成就他人
领导者要成就下属,下属才会死心塌地跟随,如果领导者只用利益绑定下属,就像上文的“利义之辩”,下属总会因为其他利益而抛弃领导。
所以最好的(追求基业长青的)领导执行仁政,成就下属。
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陈胜起义不久就成王,最后被他岳父说中,“造反僭号为王,对长辈傲慢无礼,必定不能长久!”陈胜的手下和他不一条心,最后被他的车夫杀死。
如果当领导只需要看结果,做得好就奖励,做不好就惩罚,那也太容易了。那不是当领导,是当裁判。但是,领导不是裁判,领导也是运动员,是队长,要负责组织,负责激励,负责带头干活。
领导力的关键,在于成就他人,首先要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你真的想成就他们,你才有资格领导他们。
如果你是老板,其他人都是打工的,一切只有奖惩制度,这事业长久不了,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任何人的事业,而是你个人的利欲,上天不会让你长久的。
仁爱的王者,致力于成就全天下的所有人,还要成就天地万物,让山川河流,一草一木,空气土壤,都成就在最佳状态,这就是明君圣主。雄才大略的霸者呢,至少也要成就一部分人,让他们成为人上人,他们才能是你的人。
2023-6-28 出差火车上,整理第一部分读书笔记,起个小标题,发布,开始阅读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