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的应用——工作案例分享

2022-11-19

21年跟着欧大师学习六西格玛DMAIC课程,最近欧老师刚刚推出23年的DFSS课程,详情见微信公众号“数字化六西格玛实战派”。

我简单看了一下,就决定报名,跟着欧老师,深入学习六西格玛知识,效果肯定是好于完全自学的,而且学习DFSS课程,最贵的投入并不是几千元的报名费,而是自己的时间,这也算是我有了工作收入之后,对“时间、金钱”的新理解吧。

回到本文的主题,为什么要学习六西格玛,我想简单梳理一个工作案例,谈谈我的一点理解。

我五月入职新工作,面试时给领导提到过,我之前自学六西格玛的事情,所以同事项目遇到了一些问题,领导就让我和项目负责人谈一谈,看是否能有一些启发。

具体产品和技术路线不展开说,大概的情况是,某一个胶带产品,完成了PT1和rePT1中试生产,但是有几个测试项目,时而合格,时而不合格,项目负责人比较头疼,应该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解决问题。

第一个测试项目是静态挂重实验(static shear静态剪切),将胶带粘接在客户漆板上,胶带另一侧挂特定重量的砝码,在某一温度比如90C下,大于多少天不失效。实际情况是,有的产品都能合格,有的合格一半,有的全部失效。

解决问题,首先是把问题梳理清楚,特别是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我不做这个产品,就通过反复的问问题,先问清楚一些大背景,再问清楚测试项目的细节,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聚焦于可能的原因,再用“假设检验”来证伪,逐一排除可能性,最后聚焦到我认为的关键点上,然后再考虑用实验验证。

和项目负责人沟通两次,我就锁定是“MSA”的问题,具体就是实验所有的漆板有多个批次,有客户漆板,有多个批次的自制漆板(使用同样的油漆,自己找喷涂工厂加工成自制漆板,“默认”油漆一样,自制漆板应该可以替代客户漆板)。

我自己的一个缺点是,分析问题可以,但是如何用规范的六西格玛工具和数据验证分析结果是否成立,我做得就差点意思。

正好领导想同时找外部的六西格玛专家指导一下,领导也想了解长期的六西格玛培训的意义,所以我就请上海的余老师帮忙,深入分析这个问题。

我转述我对项目的理解,自然就阐述了我的问题分析,余老师说逻辑上还有缺陷,之后就按照他的理解,按照六西格玛的规范,重新分析问题,聚焦于我提出的漆板问题,余老师给出了具体的实验计划,怎样做几组具体的实验,来核实“是否是漆板的问题”。

大概的实验设计是,取四批产品,取三批次的漆板,每个漆板重复三次静态挂钟实验。

最后列出一个实验表格,直观的给出了答案——自制漆板的失效,明显高于客户漆板。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找客户索要更多的漆板,重复PT样品,测试结果能够达到项目设定的要求,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如果以后拿不到更多的客户漆板,那就要安排DOE,做一个新的工作——如何优化喷涂工艺,制备出和客户漆板完全一样的自制漆板。

问题解决之后,回头看就发现很简单。项目负责人之前也曾考虑过这个原因,但是当时的数据量应该偏少,就认为自制漆板可以替代客户漆板,从而错失了解决方案。

针对这个问题,产品的技术开发同事同样“走偏了”,推动项目团队“全面和系统”得分析问题,从产品设计、配方、生产工艺等多个角度,详细的列出了很多可能的原因,然后组织大家一起逐一验证是否有改进。在我看来,这就有点陷入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陷阱,当然我这么说或许是“事后诸葛亮”,但就算多个原因,其实也应该再分主次和优先级,这样解决问题才更有效率。

所以一句话总结,从MSA(测量系统分析)的角度,解决了项目中的一个测试项目不合格的问题——本质上不是产品不合格,而是测量系统不准确。


解决了这个问题,项目负责人又和我聊到了该产品的另外一个问题:粘接强度(Peel)不合格。

沿用同样的思路,通过不断的问问题,逐渐弄清楚问题的一些细节,比如当前的Peel强度历史数据都是多少,指标是多少,什么时候强度高,什么时候强度低,测试方法是否有问题(不要再犯上面的MSA的问题),等等。

讨论下来,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六西格玛问题——变异大的问题。Peel强度时高时低,按照项目负责人的说法,80%样品的Peel强度是合格的,20%不合格。

六西格玛很擅长解决变异问题,那就寻找可能的影响变量。

MSA没问题,拆解胶带的结构,包括胶水和backing,胶水做了多轮trial,可以单独测试peel强度,变异很小,backing是外购的原料,查看backing的历史数据,项目负责人提到了backing的强度数据波动比较大。

直觉告诉我,这就是原因了,逐一排除测量系统、胶带中的其他材料,那就只剩下把backing了。

假设:Backing性能不稳定,导致胶带产品的Peel强度波动太大。

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我和项目负责人讨论了一些实验计划,去验证这一假设,后来项目负责人说,确实如此,评估了不同强度的backing,显著的影响胶带产品的peel强度,而胶水批次对胶带产品的peel强度影响很小。

当然我这样分析,正如余老师所说,逻辑上还是有缺陷的。后来请余老师帮助分析这个问题,余老师的做法更规范和稳扎稳打(当然花时间更多一些),通过更系统的实验,不仅仅研究backing还要同时研究胶带产品的批次重复性实验,包括一卷胶带的MD和CD方向的一致性验证。

这也是六西格玛专家和具体项目工程师的思维差异,六西格玛专家强度用流程和系统的数据分析,严谨的找到答案;而负责具体项目的工程师,会分析出潜在原因后,直接进行“单点验证”。 这就像DOE和OFAT的差异,前者是通用的方法论,后者适合特定技术点的直接验证。 所以工程师特别适合学习系统的六西格玛方法论,避免过多的先入为主,不容易错过真正的问题点。

2022-11-19 花了大约50min,整理本文,后续有机会重读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