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油又又又涨价了,同事调侃道“前一段时间充了几次95号汽油,现在又只能充92号汽油了”。
我听完之后,立刻想到了泰勒的“心理账户”概念,这是我在《“错误”的行为》一书中学到的行为心理学知识。
经济人认为“钱是可以替代的”,但是社会人却将钱分到好几个心理账户,所以油价下跌产生的费用节省被用来购买更好的汽油,却不去补救缺钱的另外一个账户。
赌桌上,赢来的钱是“庄家的钱”,所以更容易被下大赌注花掉,这也违背了“金钱是可替代的”。
《“错误”的行为》读书笔记-1/2 – Zero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现象,都源自“金钱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买股票,一个人赚了钱会更容易冒险,因为心理上觉得钱是赚来的不是自己最初的本金。
公司也有类似的冲动,比如公司上市IPO, 得来的钱更容易,更容易大手投资,反正亏损了也不是自己的本金。 如果用自己的钱,很可能就更加谨慎一些。
再比如父母给我们的钱,不是自己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难以感同身受钱的分量,也容易花起来“没感觉”
都不一样,花钱的心态和“大手大脚程度”也不同。
另外一个更值得关注的例子是现金货币与网上支付的差异,对于使用现金支付的人来说,每次看到钱包里的钱,都知道最近一段时间总共有多少,花了多少,还剩下多少可支配现金,从而更容易舍弃一些可买可不买的消费。 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的兴起,用现金的少了,直接刷微信支付宝和各种手机pay的人多了,随之带来的一个影响是,我们难以直观意识到“手机帐号”到底还有多少钱,最近一段时间花了多少钱(微信把账单隐藏的很深,不知道是不是刷这种小聪明,就是不想让人过度关注花了多少钱), 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就更多的消费。 不过话说回来,这确实是“拉动消费”的一个方法啊,可惜有些对个人来说不是好事。
相比于现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例子是货币和信用的差别,最近网上和电视上泛滥的小额贷款广告,甚至包括支付宝“花呗”,都有滥用普通人在这方面的认知缺陷的嫌疑。 毕竟不论实体钱包里的现金还是手机帐号中的存款,都是我们的可支配货币,一个人总还是知道“赚钱不易”。 但是直接引导普通人使用贷款或信用,却让很多人意识不到“赚钱不易”,广告倒是不断强化“花钱容易”。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年轻人和学生因为这些小额贷款而陷入困境甚至自杀的例子,其实都是对货币和信用认识偏差的例子。 有经济学家认为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人民过度借贷买房消费的结果,或许中国早晚也会遭遇类似的债务危机,毕竟人的本性是一样的,而希望从普通人的这种本性中大发横财的商家也不计其数。
2019.1.21 draft
2019.2.24 on the airplane to guan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