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行为》读书笔记-3/4/5

9e3df8dcd100baa19a6714074010b912c9fc2ec6

《“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关于世界的思考,从个人到商业和社会》

《Misbehaving——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作者: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rler)

 

本书的第三、四、五部分介绍了行为经济学强调的三个有限:有限的自我控制力,有限的利己主义,有限的理性

第三部分 自我控制  1975-1988年

本部分介绍“有限的自我控制力”,经济系统中的普通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所以在消费行为等方面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有区别。

第11章“意志力和延迟消费” 关键词: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即消费时间的选择),短视问题,效用(Utility,比如快乐、满足感,幸福感),贴现效用模型(贴现率,数学模型分析短期选择问题),拟双曲贴现,现时偏见(present bias),消费函数(四个理论)。

第11章 总结: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假设经济人自我控制问题不存在,但是经济学中的跨期选择问题展现了经济人的选择和时间有关,就像亚当斯密所强调的那样,我们都“激情”行动,容易短视,忽略长远。换言之,我们对一个选择的效用具有时间依赖性,未来的效用不如即时效用强烈。针对这个问题,萨缪尔森建立了贴现效用模型,使用贴现率的概率来定量分析“跨期选择问题”。短视行为就是开始的贴现率很高而之后的贴现率逐渐降低,这种现象也叫做“逆双曲贴现”(因为和双曲线的变化曲线类似吧)。 现时偏见”(present bias)就是表达这一经济现象的心理学概念,我们更看重当下而忽略未来。  消费函数是贴现选择的一个细分,作者介绍了四个具体理论。

第12章“计划者和行动者”  关键词:奥德修斯和塞壬女妖的神话,棉花糖实验,提高自我控制力的两个策略(强制性举措比如承诺和提高成本,移除trigger),两个自我的冲突,计划者和行动者(长远的自我,短视的自我),委托-代理模型(借鉴这一组织理论来分析两个自我的冲突)

第12章总结:书中通过三个例子(奥德修斯和塞壬女妖的神话,棉花糖实验,荒野求生应该如何分配仅有的10个能量棒)介绍了提高自我控制力的两个策略,一是强制性的举措,比如奥赛德斯绑住自己的双手避免被诱惑,比如借给别人钱来监督自己的行为(提高屈服于诱惑的成本),比如最近很流行的付费阅读和“打卡赚钱和返还学费”模式;二是移除触发点/刺激点(trigger),比如奥德修斯堵住水手的耳朵以避免水手听到塞壬女妖的声音,比如儿童移开眼前的棉花糖避免诱惑,比如把能量棒藏到保险柜中。 ||| 作者泰勒为了分析自我控制,提出了“两个自我”的概念,自我控制意味着内在的冲突,一个是计划者,一个是行动者,前者目光长远而后者更关注当下。 然后泰勒借鉴了组织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来分析两个自我概念,在组织理论中,委托者类似于计划者,代理人类似于行动者,前者监督后者却做不到面面俱到,所以用KPI等约束后者,后者则倾向于达到当前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企业的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

备注1:本部分介绍的自我控制力,还可参考之前读过的《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 读书笔记。 意志力能量是有限的,所以强制性措施和移除刺激点都是降低意志力消耗的好办法。

备注2:“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从心理学/认知科学的角度解释这句话,主要依据就是思维的自我冲突,快思考和慢思考的冲突,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这方面的知识参考《思考,快与慢》,《超越智商》 《控制愤怒》。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自我控制力逐渐增强的过程。

备注3:提高自我控制力,非常类似于培养习惯过程,也可以使用”强制性措施“和”移除刺激点“来改善习惯培养过程。我觉得有必要再读读《习惯的力量》。

第四部分 我和卡尼曼合作的时光  1984-1985年 【博弈理论】

本部分强调“有限的利己主义”,而非“绝对的自私”。关键词:公平,博弈论,禀赋效应

第14章“怎样才算公平”,介绍的是卡尼曼关于“普通人认为怎样是公平的”研究,人们对公平的感知与禀赋效应有关(P147),习惯于已有的交易条件,将交易条件恶化视为损失,即“人们更可能继续保留原有的东西。 举例强调公平性交易做得不好,容易损害公司的长期声誉,虽然短期可能获得更高利润,比如歌手去世时提高唱片价格,uber在突发事件时自动加价策略,比如滑雪场在节假日期间提高价格。

第15章“关于公平的博弈”,介绍几种博弈理论,包括最后通牒博弈(对方选择是否认同提议者的分配,不同意则彼此什么都拿不到),独裁者博弈(对方只能被动接受提议者的分配方案),惩罚博弈(愿意花钱惩罚不公平的人)。结论是,人们不喜欢不公平的分配,愿意承担经济损失来惩罚不公平的分配者。 || “合作博弈”,经典的例子是”囚徒困境“和”公共产品博弈“。

大部分人都属于有条件的合作者,也就是说,只在有足够多的人选择合作时他们才愿意合作。博弈开始时,在不知道别人是否会合作的情况下,人们先假设别人会合作,但是如果合作率较低,这些有条件的合作者就会变成搭便车的人。然而,如果参与博弈的人有机会惩罚不合作的人,那么在重复进行博弈时也可以维持较高的合作率。正如前文的惩罚博弈实验所示,人们宁愿损失一部分钱财,也要给那些行事不公平的人一点儿教训。这种惩罚意愿可以警示潜在的搭便车者,从而保持稳定的合作率。

第16章“从代币实验到马克杯实验”,作者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第14章所说的“禀赋效应影响人们对公平性的判断”的观点,因为损失厌恶而倾向于保留原有的东西,

禀赋效应实验说明,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部份原因在于损失厌恶。这种“即时禀赋效用”,类似于物理学中的静摩擦力的概念,需要更大的拉力才能推动(促使人们进行交换),这种现象又称为“现状偏好”。所以损失厌恶和现状偏见共同抑制了改变的发生。

备注:关于“人们不喜欢不公平的分配,愿意承担经济损失来惩罚不公平的分配者”,有一种宁可自损八百也要杀敌一千的感觉,所以博弈中会出现双输的局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五部分 埋首于经济学研究的日子   1986-1994年

作者借用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强调只有阐述足够多的经济学反常现象和合理性解释,才能带来行为经济学的“范式转变”,所以这一部分介绍了几个反常现象,包括上市公司是否应该支付股票红利,四卡片选择任务,赌马中的“赢家的诅咒’(The winner’s Curse,输得比较惨的人会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以期望扭转乾坤),股票溢价之谜(股票和无风险资产的收益之差远高于预期)。

这些反常现象都强调经济系统中的我们大都是普通人而非经济人,所以传统经济学研究经济人的行为,而行为经济学在此基础上研究普通人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中存在很多的非理性现象。

理性即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理论建立在“经济人是理性的”基础上,但是行为经济学认为理性并非经济学理论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赫伯特·西蒙认为理性是有限的。但行为经济学并非否认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价值,而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第18章介绍了一个反常实验是“四卡片选择任务”,具体见《超越智商》——如何理性思考读书笔记,两本书举例和分析是相近的。在这个反常现象中,我们常犯的错误是“确认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喜欢寻找证明假设成立而非不成立的证据。【不习惯于反向思考】

第20章介绍了“狭窄框架”(narrow framing),我们容易从“内部观点”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做出过于乐观和直觉的决策,一旦能用“外部观点”来看待问题,我们就容易做出更客观的决策。作者以公司的CEO和执行高管的决策为例,CEO看到的整体的收益,执行高管看到的是自己投的项目如果失败对个人职业前景的影响;所以整体看是机会,分开看则是风险(聚合效应)。不同级别的人的决策依据因为自己所处的框架而不同。这也就是组织理论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冲突(第三部分第12章的“委托-代理模型”)。

与公司的规模相比,实验成本其实很低,但是与某位经理的预算相比,这种实验看起来似乎风险又太大。

为了解开“股票溢价之谜”,作者先介绍了一个反常现象——为什么不愿意打一次赌(硬币正面朝上200美元,反面朝上100美元),反而接受打100次赌?萨缪尔森认为我们误解了大数定律(the law of large numbers),低估/忽视了输很多钱的可能性,即低估/忽视了小概率事件。如果反过来看,如果我们愿意打100次赌,那也不应该拒绝打1次赌。对于后者,本书作者的解释是“框架效应”,即陷入了“短视性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 这个“短视性损失厌恶”也能解释上面的股票溢价之谜,虽然长期来看股票收益更高,但是短期还是大量购买无风险的债券,导致两者的收益率之差远超预期。

“短视性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要想接受100次有吸引力的赌博,必须先接受第一次赌博。只是因为把每次赌博分开来看,才落入了拒绝一次性赌博的圈套。

备注1:“狭窄框架”和内部观点/外部观点,和《Principles》part 2读书笔记 //Ongoing的high-level thinking很相似,跳出框架(think out of the box)就是更高一级的思考,否则就陷入框架(think in the box)】

备注2:关于“大数定律”,值得再读《魔鬼数学》第一部分 线性 读书笔记大数定律——少量样本导致的波动性明显大于大量样本的波动性。即强调的是不要用局部/少量样本的结果去线性推导整体/大量样本的结果。 而《错误的行为》强调的则是人们对大数定律的误解——大数谬误(a fallacy of large numbers),避免偏好不一致。


2018-02-17 读第三部分时的流程:一边阅读,一边用荧光笔标记重要内容,然后浏览一边核心观点,列举关键词,合上书写精简总结,补充备注。 重要的是自我理解,而不是摘抄笔记。

2018.2.24 第四部分读书笔记,30min

2018.2.27 重读第五部分并更新读书笔记,30min,更好理解“框架效应”和“短视损失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