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结论很明确:改变可能不会很快,而且并不容易,但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可以改变。
2019年上半年, 一个非常大的效率工具改变(相对于使用频率而言)是再次改变了我的输入方式,从之前的智能ABC双拼键位改成了小鹤双拼。为什么说是“再次”改变,因为之前从普通全拼输入改成微软双拼(因为所有设备上都能带微软双拼键位),之后从微软双拼变成智能ABC双拼(大概16年左右切换,好像是因为mac系统自带输入法只支持智能ABC和搜狗双拼键位)。
这次为什么决定花时间切换到小鹤双拼呢,有几个原因。
- iPhone系统自带输入法终于支持双拼输入了,可是不支持智能ABC键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支持。
*我之前一直在iphone上使用第三方输入法,不论是触宝、讯飞、落格输入法,还是谷歌的goard输入法,各有问题,本来打算长期使用gboard输入法,可以因为一次手机重制系统,发现居然不能保存词库,这就没有了”积累的作用“,所以打算抛弃。 - 所以索性选择一个mac和ios的自带输入法都支持的双拼键位,还能自动同步词库,这也是”两秒精益“的体现。
- 还有一个不太重要的原因,就是ipad的第三方蓝牙键盘对系统自动输入法支持最好,第三方键盘不好用,我现在就是使用罗技K375蓝牙键盘在ipad上更新这篇文章。
以上是直接的理由,更高level的推动力是“复利compound”和“持续改进/精益思维”,改变我的输入方式,虽然短期痛苦,但是长期持续受益,所以有足够的杠杆性,就像值得学习一个新的效率软件,只有这个软件每天都在使用,就值得投入一些时间了解这个软件以发现可能性。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explore和exploit的平衡点向exploit偏移,这就是balance的问题了,具体可以看《算法之美》第二章的观点,参考读书笔记 《算法之美》读书笔记–如何获得平衡的生活-1
基于上面的原因,选择了小鹤双拼,保留了未来使用”形码“进一步提高输入速度的可能性,下一步就是”技能训练“了。
2019-04-18 开始训练,打印一张双拼键位,放在桌子上,同时先努力记住一些最常用的键位,四个角QPZM分别对应qiu pie zou mian,”软“是RR,”云“就是YY,”快“就是KK,诸如此类。
球 伟 软 云/晕 书/输, 吃 撇
松 戴 粪 更 航/沆, king 快 凉
走 虾 操 追 缤/彬 鸟 面
然后打字时,有意识用新键位输入,因为这时候还没有形成习惯,就容易不小心输入了旧键位,或者先想一下键位再输入,打字效率自然直线下降。
技能训练过程就是深刻体会打破旧习惯、创建新习惯的过程。
清晰的感受从磕磕绊绊到重新流利打字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中间有一段时间卡在“智能ABC”和“小鹤双拼”之间,前者还在潜意识中,后者还需要刻意回忆才能使用,感受大脑的纠结斗争真是一种自虐和乐趣啊。
这种纠结的过程就像《思考,快与慢》中的两种思维的碰撞,做一件事情,同时有两个力量在争夺控制权。
大概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最常用的键位不再需要刻意寻找,不常用的一些键位还容易弄错,整体速度还只恢复到50%左右。大概一周,恢复到70%,两周恢复到90%,一个月差不多恢复到最初的打字速度。
推荐阅读:
- 《习惯的力量》——habit
- 《算法之美》 ——balance
- 《两秒精益》 —— 读书笔记
2019.7 publish,4月份的时候就想接着更新双拼键位写篇文章,现在把草稿更新一下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