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
最近的几篇博文都是长又长的读书笔记,而年初的计划是多写点生活和工作总结,所以打算最近写几篇思考博文,平衡一下。
好久之前,我就发现家里的洗脸盆时不时的反味,当时的第一推测自然是“下水道中的臭味通过水管反上来了”,为此我把下水管弯成更彻底的U形,从而形成水封效果。
但还是时不时会有反味现象,每次我都想:肯定是U形水封不太彻底,看来只能换一个新的洗脸盆防臭下水管了。
淘宝买了一个洗脸盆防反味水管,拆下来旧的,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原来有一些头发等沉积在水管内部,长时间已经发粘发臭,无法冲下去了,这才彻底明白,不该下水管的水封效果不佳,脏东西一直就在水管水封上面,再怎么水封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彻底清洗洗脸盆下水管,重新安装,折成U型,搞定!
最近在重读《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这本书,所以当时“发现真正问题所在”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书中说的“黑箱认识论”啊!
我们要认识的事物就像一个黑箱子,我们可以通过”可控制变量“来分析黑箱子中的情况,比如我如果把下水管的U型拉直,是否依然会有反味。我们也可以通过”可观察变量“来观察黑箱子的变化情况。
我没有通过控制来找到原因,而是直接”打开黑箱子“,发现了问题所在。
但问题是一个更复杂的黑箱子,无法打开,或者打开一个黑箱子,里面还是黑箱子,很可能看不透其中的具体情况,这就导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最近又有一件类似的事情,小侄子坐着的小汽车出了故障,大人转动把手无法控制前轮转动,为了找到问题,就拆了前轮,没有找到问题,拆后轮,还没有找到问题,最后拆到把手,发现了问题是把手中的一个咬合部件因为调节阀门失灵而无法连接起来。然后就想办法强制 连接,再把车子组装好,问题搞定。
嫂子问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拆把手这儿呢,我回答道”只有一路拆到这儿,才知道问题在这儿呀“,这又让我产生了新的联想——问题解决之前看起来很复杂,问题解决之后又看起来很简单,最后在外行眼中,这原本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但实际并非如此,看似简单的问题是以已经解决了问题为前提的。工作中也是如此,按下不表了。
以下是《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第五章黑箱认识论的读书笔记,除了前面的认识论模型和认识方法,更重要的”五个条件“,我准备拿工作中的例子做阐述,加强自己的理解。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第五章“黑箱认识论”读书笔记 – Zero | 吴玉昆的个人主页
本周介绍了认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主体对黑箱的认识过程有两种研究方法,即“可控制变量”和“可观察变量”,这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认识黑箱又可以分为打开黑箱和不打开黑箱
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也是一个个黑箱,甚至于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以本章的认识论模式和五个具体成立条件,同样可以看出“生活智慧”和“解决问题方法论”。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模式是否能够帮助我们不断逼近黑箱的本质,需要注意以下认识论模式成立的五个具体条件;很多研究工作极度努力但徒劳无功或进展缓慢,极有可能是我们的认识模式存在系统错误,就像第一章的试错法误区,目标不在试错法范围内,多少次的重复都是枉然。
2020.5.3 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