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关于世界的思考,从个人到商业和社会》
《Misbehaving——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作者:理查德·泰勒(Richard H. Tharler)
本书前面几部分,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强调了行为经济学的三个有限:有限理性,有限的自我控制力,有限的利己主义。之后的第六七八部分,介绍了行为经济学在金融学和其他社会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六部分介绍金融市场中的行为经济学,第七部分介绍其他社会现象(法律行业,挑选办公室,球队选秀,竞猜节目)中的行为经济学,第八部分介绍行为经济学如何帮助普通人多储蓄,多做出更好的决策。本书第32和33章内容,介绍了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的一些观点,介绍了普通人怎样做出更好决策,值得一读。
第六部分 金融市场 1983-2003
这一部分主要是举例反驳有效市场假说,尤其是其中的“价格是合理的”这一判断。专业投资者并非总是专业的,因为人心复杂,不同人的思考层级不同(第21章,凯恩斯用选美竞赛类比股票投资),所以股票参与者并非都是理性投资者。普通人经常会“反应过度”,所以市盈率高的股价会被推得过高,市盈率低的股价会被推得过低,这也称为某些人跑赢市场的机会。
第21章 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 🌟🌟🌟🌟🌟
本章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职业投资者投资策略与选美竞赛的相同点,高阶思考与多级推理,心理的复杂性
本章首先介绍了“有效市场假说”,核心为两点:一是”价格是合理的”,二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然后通过“选美竞赛”来说明,职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其实和选美竞赛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推测别人的想法和选择,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一种高阶思考/多级思考过程。书中介绍了《金融时报》的一个调查(从0到100之间选择一个数字,使这个数字尽可能接近所有参赛者所选数字平均值的2/3),强调了人的心理复杂性,经常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
备注:高阶思考也是我在读的《principles》的重点内容之一,避免只是看到简单和直接的后果。我想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为旁观者,只看到蝉是最简单的思考,能看到螳螂则是高一级的思考,进一步看到黄雀和人类观察者自己,则是更高级的思考。 高阶思考也是解决问题领域的重要技能。
第22章 股市反应过度了吗?
本章关键词:过度反应,回归现象,价值投资,市盈率效应
总结:股票中存在“过度反应”,典型现象是格雷厄姆的市盈率投资方法——市盈率过高的股票价格会下跌,市盈率过低的股票价格会上涨,这也是数学上的一种“回归现象”;正因为是一种回归现象,所以格雷厄姆强调这种跑赢市场的方法不能长期奏效(长期收益会被波动磨平)。
“过度反应”:卡尔曼和沃特斯基发现人们会根据站不住脚的数据做出极端的预测。【有点像推理时的“救命稻草”,有什么数据/依据就直接用什么数据/依据,也就是“锚定效应”——wyk】
然后作者介绍了“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法,价值投资法的目的就是找到定价低于其长期价值的股票,重点是如何找出这类股票。格雷厄姆提出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是计算市盈率。通过实验,他证明了便宜(市盈率过低)的股票不仅跑赢了昂贵的(市盈率过低)股票,而且领先幅度很大。格雷厄姆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他的研究结果,便宜的股票不受欢迎,而昂贵的股票深受投资者的喜爱。同时也强调我们可以跑赢市场,但是无法一直保持这种成功。【市盈率效应是一种回归现象,所以无法一直领先】
作者设计实验,证明了格雷厄姆的“市盈率效应”是过度反应引起的,导致市盈率高的股票价格涨得过高,市盈率低的股票跌得过低,最后两种股票趋于回归(趋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但是有效市场理论指出价值投资法不可能奏效,自然不存在“趋均数回归”现象。所以作者的研究进一步质疑了有效市场理论。
备注:回归现象正好对应刚刚读完的《魔鬼数学》的观点,对应章节读书笔记 《魔鬼数学》第四部分读书笔记
第23章 价值股比成长股的风险更大?
本章主要内容:对于上一章作者提出的“过度反应”现象,“有效市场理论”卫道士希望使用有效市场理论来解释,所以在衡量风险的经济模型中引入风险因子,从而解释了过度反应的现象,指出价值股比成长股的风险更高,这一风险补偿了更高的收益。总而言之,对于“价值股比成长股的风险更大?”这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行为学家和理性主义者都各有自己的解释方式。
如何衡量风险,最初的方案是资本资产价格模型(CAPM),强调“通过股票收益和大盘的相关性,即贝塔值(Beta)”来衡量这只股票的风险。
备注:概率学中的相关性,用数学工具来精确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24章 价格并不都是合理的
对于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之一“价格都是合理的”,作者以股价为例,强调并非如此,而这种价格的波动性,体现了经济人的“动物精神”,即经济人并非总是理性的,而是存在波动性。
股价的波动性过高(高于有效市场理论的预测),但是长期来看股价都会回归,达到真正价格——市场对未来股票红利的预期现值。【第22章内容】
虽然我们知道股票是波动的,但是我们很难从波动性赚钱,比如席勒认为股市进入“非理性繁荣”时,股市四年之后才开始下跌。
作者如下提醒读者,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火爆的比特币,很多人都说是泡沫,但是没人说目前的大涨小跌何时会反转。
投资者应该避免在市场显示出过热迹象时将资金投入其中,但也不应该期望通过短线操作而获得巨大收益,比起判断泡沫何时会破裂,发现我们是否处于泡沫当中其实更容易,另外,试图通过波段操作获利的投资者几乎都很难如愿。
第25章 动物精神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本章主要内容:进一步距离阐述“价格不是合理的”,例子就是作者研究的封闭基金的价格谜团,明显违反了一价定律。
一价定律: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同一种资产不可能同时以两种不同的价格出售。
噪声交易者:理性经济人只会因为真实的信号而改变投资想法,但普通人可能会对那些都不算信号的事件作出反应,比如看到投资公司引人发笑的广告。换句话说,看似无关的信号就是噪音,而正如布莱克和萨姆斯所说,噪声交易者会根据看似无关的因素而非真实信号做出决定。
备注:噪音,比如广告(广告拍的好,觉得公司有希望),比如周围人的夸奖(非常局部的观点),等等。
第26章 果蝇、冰山和负股价
本章主要内容:继续举例反驳有效市场假说的“价格是合理的”,本章的例子是股价中违反一价定律的例子。股价会变得异常,而专业投资者并不是总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普通人并非标准的经济人,会做出错误甚至离谱的判断。
举例:3Com分拆Palm公司导致两个股价存在不一致性,比如皇家荷兰的股价与壳牌的股价的不一致性。
第七部分 助推计划 1995至今
上一部分介绍行为经济学在金融市场的情况,这一部分介绍的是在法律行业上的情况,强调法律行业中的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强调的三个有限:有限理性,有限的自我控制力,有限的利己主义。而标准的法律经济学确认为人的这三个方面都是无限的,
比如对于科斯定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也就是人们之间可以极其容易进行交易时,此时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最佳的),作者想要证明的是,即时交易成本为零,其结论也是错误的。作者举了“马克杯”的例子,交易成本为零也没有达到最后的马克杯分配结果,其原因在于禀赋效应(endowness effect)——与你想要拥有的东西相比,你更看重已经拥有的东西。
下一章介绍“挑选办公室风波”,因为一个教授发现被分配的办公室面积并不完全一样,导致大部分教授都要求进一步明确办公室面积和重测分配办公室,但是等大家都搬进办公室之后才发现,面积的差异其实微乎其微,反而是没有关注的一些因素更加重要,比如楼层、朝向。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容易被别人的关注点引导,过度关注别人的关注点,反而忘记了更重要的关注点。有点类似于过度反应。
再下一章介绍的是球队选秀行为,通过比较选秀权的交易价格和球员自由转会的价格,发现“球队过于看重靠前的选秀权”,对于这种高估现象,作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做了分析:过度自信、过于极端的预测、赢家的诅咒、错误共识效应、现时偏见。【这几个角度都是很通用的分析工具】
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想起了团队成员给自己打分,每个人都高估自己在团队中的贡献】
过度极端的预测:高估选秀球员成为巨星的概率
赢家的诅咒:赢得某一个标的物的报价,会高于实际价值。【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赢家支付了过高的价格】
错误共识效应:以为别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偏好,所以会出过高的砝码来争夺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时偏见:过度关注对现在的作用。
最后一章介绍有奖竞猜节目,分析的是“风险和选择”行为,介绍了标准的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在 “一掷千金”节目中,作者分析普通人对高风险的决策行为,标准的理性人应该依据期望值和报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实际上很多普通人并不极端厌恶风险(假如厌恶风险,就应该选择接近于期望值的银行报价),甚至会主动追求风险。
“庄家的钱”效应:如果人们在游戏中居于赢家的位置,他们就愿意冒险,【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人们认为钱是从庄家那儿赢来的】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过去的结果会影响现在的行为,大赢家和大输家更愿意追求风险。
备注1:(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一)介绍了前景理论)
备注2:期望值的分析,参考《魔鬼数学》第三部分 期望值 读书笔记。
第八部分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2004年至今
本部分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具体实践,第31章介绍的是如何推动更多的人加入退休金计划,积累更多的储蓄。传统经济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会做出有利于自己长期和短期利益的行为;但是行为经济学认为我们的自我控制力是有限的,现时偏好带来短时行为,一旦取出现金可能更倾向于直接消费掉。 所以作者从退休金制度上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自动加入计划,比如政府的补贴直接发到退休金账号而非消费账号(否则人们更倾向于花掉额外的收入),自动设置涨薪时提高储蓄比例等等。 传统经济学认为无关紧要的“默认选项”,实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帮助普通人摆脱了一些行为陷阱。
第32章和第33章介绍的是作者在《助推》这本书中的观点,即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策略,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少犯一些自己也认为错误的错误。这些简单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们是普通人而非经济人。简单策略对应于普通人经常犯的一些可预见的错误,传统经济学认为理性人不会犯这种错误。 比如器官捐献的自动加入计划。
第33章介绍了助推工具在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其中有两个内容值得强调。一是引用了《影响力》一个影响方法——“从众心理”。二是指出助推实践的两个行动指南,一是“尽可能简化事情”和“通过随机对照检验来分析效果,以指导政策”
《影响力》中有一条标准意见:如果你想让人们遵守某项规范或者规则,就可以告诉他们其他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如果这是事实)。
如果你想鼓励某人做某事,一定要让事情简化。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把让人们改变行为的第一步成为“解冻”,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不论阻碍人们改变的因素多么微小,都要移出它们。
备注:消除任何可能的障碍以促进改变,这有些类似于《习惯的力量》的观点,培养习惯也是如此。
2018.1.20 done第六部分
2018.2.8 读完第3/4/5部分,
2018-02-14 done 第七部分
2018.2.28 done 第八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