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作者: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原作名: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关键点:凡事过犹不及:稀缺陷阱与专注红利(平衡);穷蜜蜂与富泥蜂;印度摊贩
★第一部分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稀缺是一种需求比资源多的主观感受。【存在需要被满足的需求】
每个人都面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数量的稀缺。穷人明显金钱稀缺,人人都存在时间稀缺,经济中的组织则面临着资源稀缺问题,等等。【每个人的最主要需求不同】
稀缺现象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直观的两个对立结局:管窥负担和专注红利。
管窥负担:面对稀缺现象,目光变得短浅,大脑更专注当下结果,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从而形成管窥现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结果就是在deadline面前手忙脚乱,长远目标总是毫无进展。
专注红利:稀缺也可能获得专注红利,面对有限资源才有提高效率的冲动,才能专注于当下的问题。
稀缺会加重带宽负担,降低心智容量,也就是降低认知能力和执行判断力。(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个方面: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备注1:管窥负担和专注红利是一种平衡的关系!【目光短浅 vs 专注当下】
凡事过犹不及!吴伯凡在冬吴相对论的“穷人心态”中说了一句话,“多,还想更多,你就会失去所有;当你失去所有的时候,你发现一点点其实也是足够的。”【总是存在稀缺,重要的是心态。】
另外阿兰·德波顿在《拥抱似水年华》中提到了富人家太太和穷人家太太的区别,强调金钱稀缺使后者获得了更深刻的审美能力,这也是稀缺带来的优势。
之前写读书笔记,强调 《安德的游戏》一书展示了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冲突和自我平衡的过程。本书则从稀缺的角度展示了生活中新的平衡。适当的稀缺是好事,过度的稀缺则会造成压力。由于稀缺很多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如何调控自己的心态就显得至关重要,既要避免落入稀缺陷阱又要避免没有稀缺感的自大自满和固步自封。
★第二部分 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
第3章 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
第4章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
第5章 借用与短视
第7章 穷人为什么穷
-
第3章 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
权衡式思维:比较无处不在,尤其是在稀缺状态下。
余闲:没有缓冲,就会混乱;过多余闲,同样是灾难。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穷蜜蜂与富泥蜂「超级赞的比喻!」:穷蜜蜂要用珍贵的蜂蜡制作蜂巢,而富泥蜂则使用唾手可得的泥巴制作蜂巢。原料的短缺或富裕,造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蜂巢:穷蜜蜂的蜂巢是完美的艺术品,富泥蜂的蜂巢没有明显的规则。
对于穷蜜蜂来说,稀缺的资源意味着每一份都要珍惜,每一份都很重要;但是对富泥蜂来说,唾手可得意味着价值有限。(类比的想一下穷人和富人手中同样的1块钱的价值)
一定的稀缺是好事,就像穷蜜蜂那样得到精美的艺术品,但过度的稀缺就会让人犯错误,导致手忙脚乱,就像deadline近在眼前却有大堆事情没有处理。
-
第4章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utility]
边际效用递减现象(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经济学现象,你拥有的越多,每一样额外增加的物品的价值就越低。
人们对货币价值的衡量是相对的(不同的人眼中的1美元价值是不同的)——这是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穷人和富人眼中的1美元,价值不同,穷人就像穷蜜蜂,每一美元都是值得珍惜的;富人就像富泥蜂,唾手可得的一美元,掉了可能也懒得捡起来。
穷人才是典型的“经济人”,在「少量」金钱面前,穷人更加“理性”。(对富人来说,使用机会成本来衡量一美元的价值,难以得到客观的结果,因为边际成本太低,不会失去任何东西,所以感受比穷人弱很多。)
备注1:《思考,快与慢》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一)介绍了几个效用理论,前景理论纠正了韦伯效用方程中的缺点。
备注2:心理学著作《“错误”的行为》读书笔记-1/2 一书介绍了“心理账户”的概念,其中提及交易中的交易效用和获得效用。获得效用是具体的需求被满足的效用,交易效用则是“预期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距对应的效用,比如吊牌价打折会给消费者带来“赚便宜”的感觉。我感觉稀缺心态有点类似于交易效用。【【??】】
-
第5章 借用与短视 「时间稀缺——恶性循环, 长期vs短期」
关键词:管窥(短视)与借用,忽视未来,无力规划
“借用borrowing加剧了稀缺”,借用和稀缺形成反馈环(feedback loop!),跌入稀缺陷阱,不断恶化。【所谓过惯了“借钱挥霍”的日子,就难以回到节省的状态了。由奢入俭难。】
P122 桑德拉的例子很有启发性。桑德拉是一名优秀的毕业生,因为丈夫失业,手头有点吃紧;桑德拉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申请工薪日贷款(payday loan)(类似于信用卡分期付款,先使用贷款支付各种费用,然后等发薪水之后还本付息),但是从第一次申请开始,之后不断的恶性循环,以至于寅吃卯粮,借新债还旧债,造成更大的经济困境,甚至最后连贷款的手续费都无力归还,最终家庭破产。【贷款把“穷蜜蜂”变成了“富泥蜂”,这和现在流行的互联网小额贷款没有什么区别啊。—— 2018.5.25】
导致这个结果的一个原因是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或现时偏见:我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为代价,过高的估计当前的利益。【心理学中的“现时偏好”。】
-
第6章 稀缺陷阱
P140 印度摊贩的例子!非常好,之前读的《模仿的技术》将印度摊贩作为一个成功的高效赚钱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摊贩借1000卢布的高利贷,摊贩每天购买1000卢布的水果,每天卖掉之后获得100卢布的利润,每天利润10%,其中高利贷日利率5%,即使如此,200天的努力就足以使摊贩摆脱高利贷。从而进入快速积累资本的阶段。但是本书却展现了真实的一面:典型的印度摊贩,长达九年时间,都一直处于借贷状态之中!
这和上面的桑德拉的例子异曲同工,不算糟糕的开局,却得到糟糕透顶的结果。经典经济学不能预测这种结局,行为经济学可以告诉我们原因,因为摊贩也陷入了稀缺陷阱。
在印度摊贩的例子中,我们会为摊贩的状态感到辛酸:因为摊贩以为再多给自己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从而跳出恶性循环,但是实际并非如此!作者在印度做了真实的实验,帮助摊贩还清所有的债务之后,使他们跳出了稀缺陷阱,最初几个月一切良好,但是最后的几个月中,摊贩们一点一点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这其实也可从“意志力/自控力”的角度来解释吧。】
为何如此?因为稀缺无处不在,即使债务被一笔勾销,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会给摊贩新的稀缺状态和稀缺心态,稀缺心态改变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进而一点点冲到之前的生活方式之中,重新掉入稀缺陷阱。
我们在富足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是否制定计划,是否创造缓冲机制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稀缺状态,等等)决定了我们是否会滑入稀缺状态。
资源充裕——浪费资源(时间、金钱等)——资源稀缺——稀缺陷阱
备注:「充分的意识“稀缺”的存在,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和可能遇到的陷阱,就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意识层面的解决办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就像“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
第7章 穷人为什么穷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
就像以上提到的桑德拉的例子,穷人的稀缺心态和稀缺心态所产生的带宽不足(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较弱)形成了一个互相反馈,导致难以走出稀缺陷阱和贫穷陷阱。【富人没有金钱上的稀缺心态,但是会有时间上的稀缺心态,那是否有相同的结果?】
“最后一公里“问题:穷人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即使某个行动有用,也可能不会被执行,比如穷人更可能不遵从医嘱,难以持之以恒的吃药(带宽不足的典型表现),贫穷的农民更懒于去按时除草,不是因为缺乏工具和时间,而只是一种懒惰(带宽不足,执行控制力不足),贫穷的父母更容易对子女发脾气和不会合理表达关爱(认知负担重,诸如此类的例子,都是带宽不足的表现。【是不是可以说,贫穷让人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容易得过且过?】
★第三部分 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 第8章 如何让穷人摆脱贫穷
- 第9章 如何解决组织中的时间稀缺
- 第10章 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时间管理」
关键词:意识到稀缺问题;预警的制度化,节省带宽(精力,认知)
第三部分从穷人(金钱稀缺)、组织(时间稀缺)和普通人(时间稀缺)分析如何走出稀缺状态,方法有以下几种:
-
包容和意识
意识到稀缺心态的存在,在重要的时刻知道应该避免短视,做到更全面、长期的决策,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比如知道穷人为什么贫穷,有些人为什么会从富足走向贫穷(比如之前讲的桑德拉),“不是努力程度不够,而是精神动力不足”,所以有的时候强调对方没有努力造成现在的后果,无济于事。
-
提前预警——长期规划,“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如何看得更远】
如何看得更长远,比如制定长期计划,明确每个阶段做什么事情,从而避免预期之外的事情持续涌现,从四象限工作法的角度讲,就是避免所有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都以“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出现。
具体而言,善用日历或待办事项或更专业的时间管理软件。时间管理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
留出空闲
凡事都需要缓冲,避免一步拖延,步步拖延,从而陷入稀缺陷阱。比如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即使手术台紧张,医院也要空出一间手术台用来处理紧急手术,
-
节省带宽,制度化和习惯化
意志力、精力、带宽总量都是有限的,所以要不要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减肥的人就要有意识的避开高热量的食物,避免选择犹豫本身就消耗带宽。以GTD时间管理为例,第一步是收集资料从而清空大脑,避免行动中大脑反复提醒自己记住某些事情,第二个核心是具体化,任务和项目都要持续分解成可执行的行动,然后一次一个action,不断推进。这样才能避免带宽的过度消耗。
制度化和习惯化本身也是”节省带宽”的方法。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轰炸机驾驶舱的设计不够合理,两个功能不同但一模一样的控制杆在设计在一个位置,导致飞行员在时间稀缺的飞行任务中,每次都要耗费精力判断”现在应该操作哪个控制杆“,所以容易导致飞行事故。通过优化设计,从而避免这个不必要的“时间稀缺下的决策行动”。
很多生活也可以如此安排,从而做到看似随意实则暗藏制度化操作,比如最简单的提醒第二天早晨出门要带的东西,可以提前将东西放在钥匙上或钱包或门口,从而避免绞尽脑汁的想“昨天好像提醒自己要带什么东西?”【关于习惯,建议读《习惯的力量》】
《稀缺》中强调“让‘疏忽’等于‘ 默许’”,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化的例子,通过合理的安排,冲动下的决策和忘记选择,都能得到好的结果,这样再好不过了。比如“自动转存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在完全忽略储蓄的情况下进行储蓄,比如“自动还款”功能,比如只在橱柜中放置健康食品,等等。【这就是一个“默认选项”的好例子,在《助推》: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中也强调了这一功能的使用】
还有一种制度化行动是, 用一次性选择代替警醒性选择(主动选择一劳永逸的替代方案),从而避免每次选择的带宽消耗。避免去超市时避免买甜点零食,就可以避免每次经过厨房都要提醒自己不能吃甜点;比如一次性办理一张ETC速通卡就避免每次上高速公路都要提醒自己准备零钱。
思维(意识)的重要性!
“许多错误之所以会出现,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谨慎,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思维的根源处找原因。努力和专心还不足以令我们避免各种谬误,也无法提醒我们那些根本想不到的事情(管窥负担),更不能给予我们钢铁般抵抗诱惑的意志力。”—— P96 《稀缺》
《思考,快与慢》中的一句类似的话:“球拍和球的问题、玫瑰的问题和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问题都有共同点。在这些小实验中,答错问题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原因是精神动力不足,而不是努力程度不够。”
只有从更高层次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本书并没有深挖意识层面的解决方法。
2018.5.25 update,标红,补充备注和【说明】
稀缺心态,其实是“精力不足”的另外一个表述方式,所以大脑一先于大脑二做决策,导致一些决策选择失误。这类的问题,一是意识,二是方法论,比如提到的默认假设、习惯和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