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介绍了一种思维偏见,也就是锤子人谬误——对手里拿锤子的人眼中,全世界都是钉子。借此强调普通人容易从单一概念和单一学科角度看问题,而缺乏整体和多元化视角。
我记得在之前的一篇博文中提到,其实与锤子人相比,更可悲的是手里连一把锤子都没有,一把锤子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即使解决办法的过程复杂繁琐,也总比一筹莫展好的多。
所以先从0到1,先掌握一把锤子,再从1到N,掌握多把锤子。
我最近一年多一直在修炼的锤子是“概率思维”,从概率的角度观察世界的运行方式(好几年前就对这个问题念念不忘,但却一直没有找到钥匙,现在概率思维就是答案之一),做更好的生活决策(比如之前写的概率阅读总结1: 期望值 – Zero)。
最近看了几篇文章,都不自觉的从概率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整理在此。
吴秀波坐飞机 与 小概率事件
他坦诚怕坐飞机,每次降落,都庆幸多活了一次。
他为人内向,眼中带着真诚,又不乏几丝忧郁。他说父亲是个外交官,常年在外,他能记起父亲说过的话不到十句;哥哥是个物理学家,也已移民海外,他内心常有自卑感和孤独感;
吴秀波,你能正眼看人,人定正眼看你 | 大家
别人读到这一段“害怕坐飞机”的描述,或许会不自觉的同情吴晓波的感受,觉得他有这种想法其实也是挺可怜的心理压力。
而我推测,作者或者吴秀波想从这个问题表达的观点是,正是因为这种对生命脆弱性的担忧,加上和家人成就之间的世俗对比,吴秀波才做出了文章提到的保养小三等等行为。
就是找借口呗。
我看到的却是缺乏数学思维尤其是概率思维带来的无知,而有人却将这种无知作为理所应当的理由。
为什么这么说,“害怕坐飞机”就是一种典型的缺乏概率思维的体现,对应于“小概率事件”概念,对应于到如何选择则使用“期望值理论”。
我们都关注了飞机事故产生的巨大危害(每次飞机失事都是全球级别的新闻),但是却忽略了飞机工具本身的安全性和事故概率极低。 整体上来说,坐飞机死亡的概率肯定低于驾车出行死亡的概率, 在某一本书中曾经使用911为例,美国911事件之后,美国人出行更倾向于选择驾车而非坐飞机,可是相比之下其实产生了更高的死亡人数。
中风概率
2018年12月,知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全球疾病负担2016中风终生风险项目组(The GBD 2016 Lifetime Risk of Stroke Collaborators)的成果,对全球和不同区域中风风险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从全球来看,25岁及以上的人,一个人一生中患中风的风险为24.9%,接近四分之一;而中国人的风险预计最高,达39.3%,区分性别的话,中国男性的风险同样位居世界第一,达到41.1%,女性则为36.7%,在总体男女没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中国两性之间的中风风险差异在各国中也是最大的,不过,男女的风险率结论都远高于以往类似研究。
近40%的中国人可能会中风,男性中风风险居世界第一
看到这篇文章,我就在微信中评论道:有些人每次飞机安全降落都觉得又多活了一次(好吧,我说的就是吴秀波。。。详见南方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但是一生得中风的概率要远高于“飞机失事”的概率。这就是我们常犯的一个思维错误,很多人只看到了一次飞机事故的惨烈(对应的概率极低),却忽视了潜伏在生活中概率更高的健康隐患。
其实这么一对比,其实挺可悲的。很多人会将中风脑梗等视为一种必然,实际上这里有很多可以避免措施。
我们过多关注外因对应的的小概率事件,却很少把精力放在自己可以预防、避免的小概率事件上。
终南山院士 与 肺癌早期诊断
医者钟南山: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我们从广州越秀区开始,给50岁以上的老人做一个筛查,已经筛查了将近四千五百多人,证实肺癌早期患者超过1%,这个比例非常高。早期治疗,病人只做一个小手术就好了。到了中晚期,不但他自己,全家、单位都会累及"
还是和疾病有关的概率,按照文章的观点,1%的早期诊断率可以帮助很多人避免个人家庭甚至国家的负担。
当然我看到这个,想到的是“贝叶斯推理”的经典案例,1%的诊断率,对于多大的假阳性,又有多少患者没有被早期诊断呢?这涉及到“肺癌早期患者在社会中的概率”和“检测仪器的精确度”两个方面。
文章中没有数据,不过值得从贝叶斯推理的解读质疑一下。
2019-2-24 on the airplane
2019-2-28 morning in Guanzhou ho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