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阅读了《敏捷革命》,其中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基本归因错误”。这个概念揭示了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犯的一种错误思维方式。我们往往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不同的评判和解释,而这种评判和解释往往是有偏见的,容易陷入双标的境地。当我们自己做错了事情时,往往会归结于情景,而当别人做错了同样的事情时,我们却归结于对方的性格。
着眼于游戏规则,而非个人
事实表明,如果一个团队的士气、凝聚力和效率偏低,那么问题往往是这个团队的工作方式存在问题。你是不是多次与一个同事聚在一起抱怨第三个人“没做好自己的工作”“拖后腿”“做出愚蠢的决定”?你是不是曾经加入过一个一遇到问题就想着归咎于他人的团队?
我敢打赌,每个人都见过这种动不动就归咎于他人的情况。我还敢打赌,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时候沦为别人的指责对象。当你指责别人时,你会说别人的性格有问题。你被别人指责时,往往不是从自身性格方面找原因,而是从客观方面找原因,即认为是“情境因素”促使自己那么做的。对于这一点,你意识到了吗?当你说起自己时,往往觉得自己正确;说起别人时,却往往习惯于妄加评论。这是人类最容易犯的一个最具有毁灭性的错误。对于这种倾向,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基本归因错误”。
关于这个方面,约翰·霍兰德等人合著的《归纳:推断、学习与发现的过程》(Induction: Processes of Inference, Learning andDiscovery)一书收录了一些有趣的研究。该书引用的一篇论文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由此可见,“基本归因错误”并不是新现象,而是反复出现的现象。该书探讨的就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因素。当你看到别人用这种方式观察世界时,似乎很有趣。在你嘲笑别人之前,必须承认自己也是这样(盘对别人的判断可能有失偏颇)。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在考虑自己时,往往过于关注情境因素,而在考虑他人时,则往往过于关注对方的性格倾向。由此引发的一个有趣的副作用便是,当别人让我们描述自己和朋友的性格特征时,我们对自己的描述往往比真实情况枯燥,我们觉得自己没有朋友那么有个性。
《敏捷革命》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深入探讨这个基本归因错误。
案例1:开车加塞的故事
有时候我开车时会因为看错了导航指示,误入左转车道,而实际上需要直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打右转向灯,加塞到已经在排长队的直行车道上。这时,我会安慰自己说,我不是故意要加塞的,只是看错了道路指示,这就是将原因归结为情景。
然而,如果我在直行车道上排队等红灯,道路很堵,看到有人在左转车道上要加塞到直行车道,我可能会感到很生气。如果他刚好想要加塞到我的前面,我可能会骂两句,“可恶”之类的话,可能不会让他加塞进来。此时,我就是在评价对方的“人品”。
案例2:工作中的互帮互助与归因
在工作中,我经常遇到一个案例。有时候与我关系不那么亲近的同事会让我提供帮助。我会觉得对方太强势,为什么不先沟通就直接安排,感觉对方有些霸道(批判对方的性格)。这时,我将对方的行为归结为他们的性格。
然而,有时候我也会做类似的事情。比如,当我的工作忙不过来时,我会直接找组里与我没有直接关系的同事帮忙。我会觉得此时此刻我需要找个人帮忙,或者我会想到我以后也会帮助他们。这时,我将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情景(我此时需要对方的帮助)。
这个案例展示了我们在基本归因错误中的双标。当我自己犯错时,我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情景,而当别人犯同样的错时,我却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他们的性格。这种双标的思维方式让我们难以客观地看待事物,容易陷入主观偏见。类似的案例还可以举出了很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模式“,多用来分析是否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
那应该怎么办?
答案就是先意识到,再做出改进。意识到这种错误思维的存在,并有意识的提醒自己。比如在第一个案例中,我有时候我心情好就让他加塞了,但更多时候是我意识到,我也有不小心要加塞的时候,所以要考虑别人处于我当时的境地。这也是一种“换位思考”,将别人也放在自己的当初的情景之中。
当我们更多的意识到这种或类似的思维错误的存在,我们就是真正“思想自由”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更好地认识自己。
2024年3月,阅读《敏捷革命》,其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很有趣,所以单独整理这个概念和感触,正好最近在实践ChatGPT,所以将我的草稿发给ChatGPT,让它帮我进行整理,我再二次加工然后我发布本文,这是我第一篇ChatGPT辅助的博文。
prompt:假设你是一个博客博主,负责写读书感悟的文章,根据我提供的大纲(标题、写作背景、案例1,案例2,引用文字),帮我整理一个博客文章。
2024-3-21 二次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