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学习复盘和总结

为什么要学习PMP

2017年,刚工作两年,第一次考虑报考PMP证书,以提高工作技能,当时先买了一本PMBOK指南,浏览发现内容死板教条(其实是我自己没有灵活理解和应用,毕竟刚工作),所以就放弃了,当然当时囊中羞涩,不想花钱也是一个原因。

到了2021年前后,再次考虑PMP报考的意义,等到22年3月,从原公司离职,寻找新工作机会时发现,不少公司特别是外企,提到PMP优先(PMP(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s a plus),或者说掌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技能,正好四月份拿到了满意的offer,又因为疫情无法尽快入职。为了缓解焦虑,就决定报名PMP培训,充分利用在家的时间。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感触是,工作中不论是否是项目经理,都需要具有项目思维,我自己也想更系统的了解怎样才是项目思维。

选择培训机构的一个小插曲

既然要学习,就要联系培训机构,我根据网上的介绍和朋友的推荐,找了两家培训机构,下面分别用Q和X代替。

分别看了两个培训机构的试听课,明显X的老师讲得更好。当然不是Q的老师能力不好,更多是X的强项就是线上课程,而Q的强项是线下课程。疫情之下,X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对比之后,我就直接报名付费,参加X后续三个月的培训(原计划六月考试)。

但是正式开始授课,发现X培训机构试听课中的主讲老师并没有出现,反而是新人讲课,水平明显差一些。我有些恼火,又是一个“商业社会的陷阱案例”啊,用最优秀的老师的课程吸引大家报名,然后用差一些的老师讲课。

不止我自己反映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冲着试听课中的老师报名的,后来培训机构自知理亏,又换回来了,然后课程继续。

我学到了什么?

两种项目管理方法论:瀑布型(预测型)和敏捷性
预测型PMP:五大过程组,九大知识领域;
敏捷型PMP:宗旨,流程,PM,SM,自组织团队,精益,看板等等。

预测型的知识点有些死板,做题时经常吐槽“现实中不会这么干的!”,就像老师课上强调,项目经理是一个“圣人”角色,实际自然不会这么理想化。

敏捷型,有点接近我现在就职的公司的风格,一个自组织团队,定期交付和分享项目阶段性成果,主动推动价值创造。

不得不提的是,刷题的时候,有些题目真是让人崩溃,而解释总是感觉牵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翻译问题,英文原题翻译成中文,要么语句不够通顺,要么关键词翻译失真,或者没有突出英文中要强调的内容。6月30日考试,发现了明显的问题,有一个翻译让人印象深刻,原文是out of direction,可中文翻译却没有体现出这个意思,估计很多人只看中文会很难做对这道题。

几点感触

  • 执行层面是最好的切入点

不论是敏捷还是预测,都要将一个大项目分解成众多的小项目、子任务,然后再逐一执行。我们工作的起点,就是先做这些执行层面的实践,然后学习更高level的规划,以及更高level的整体项目管理。

  • 实践和PMP学习互相促进,最好是先有实践!

我如果17年学习PMP,肯定会比现在困难,不是因为学习能力的变化,而是工作经验和项目实战经验的不足,很多知识点无法结合工作实际,就变成了死记硬背。
所以我认为,PMP辅助我们更好的项目管理,但不应该作为起点,这样才能避免生搬硬套。
所有的工具和方法都是辅助做好项目管理的,但是如果没有做过项目或体会项目的过程,单纯学习工具就有点太枯燥了。
实践和PMP知识结合,最好才能将体系化的PMP知识,内化成工作技能。

  • 真正的学习还是要系统的自学,但是做不到

但是大部分人都无法系统自学,包括我自己。交钱学习,才能坐下来认真听课,实际当下觉得没用,也知道应该学下去。但是纯粹靠自觉,或许我就觉得没用而跳过某些知识点,结果就会学得支离破碎。所以该被动就选择被动推动,该交钱学习就要交钱学习。

上周六刚开完,过了一周,简单写写做个总结,开始新的学习了!
20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