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2年6月17日,入职新公司正好六周,准备写一个入职六周的感触,在此之前,再写篇博文,在上一篇博文(2022年换工作的几点感想)的基础上,再补充几点三四月份找工作的感触,这也是最近一直浮现在脑海中的一些思绪,记录在此,以方便自己未来回顾。
主动学习,主动把握,关键决策,坚持就是胜利!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简单总结了失业51天的来龙去脉,面试的收获,对猎头服务的认识,和对“命运”的一点感慨。
本文展开写几点:
一、民企 vs 外企
年初看了一本职场小说《第二份工作》,其中有一些对外企和民企的对比,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民企没效益,外企没效率”,而我当然要纠结去外企还是去民企。
当我首先拿到民企的offer,就要说服自己,自己在外企待了四年半,该再回到民企闯一闯了,“民企没效益”,个人努力和成果更容易被看到,自然也会得到更明确的论功行赏。虽然在民企工作,免不了大事小事都要揽到自己身上,但只要出业绩,这些对我来说倒是无妨。另外一个考虑点是,“只有在民企,才真正有发达的机会”,同样是工作,花同样的时间,当然要选能多赚钱的机会。
但是等我拿到外企的offer,自然就开始纠结了,对比外企和民企,我应该去哪儿。
请教猎头和师兄,最后选择了外企,原因有几个:疫情之下需要保守一点的选择,职业再起跑需要回到高分子专业重新稳扎稳打,外企更适合工作技能的培养,福利待遇的综合对比。
我向猎头Ying请教,虽然我没有选择她推荐的外企,但是她依然非常热情的帮我分析外企和民企的差异,以及我忽略的风险点。 记得她强调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如何守护自己的技术秘密,答案是“外企靠流程和框架,民企靠利益捆绑和亲信关系”,值得思考。
现在已经入职六个月,我非常喜欢这家公司的方方面面,下篇文章细说最近的几点感触。
二、选择大于努力
在《轻松scrum之旅》这本书中,作者同样怀揣着独当一面的热情,毕业直接去民企工作(我当年毕业直接去民企,则单纯是因为没有获得外企机会),但是作者工作几年跳槽到外企,不禁发出感慨——“选择大于努力”。
我也是如此,同样是忙忙碌碌,认真工作,如果能够选择好的平台、公司和领导,则事半功倍,个人有成长和绩效产出,企业有经济效益,达到一种双赢的境地;但是如果落在不好的平台、公司和领导,同样甚至更加刻苦的忙碌和工作,经常是事倍功半,低水平重复,没成长,没绩效。当然实际没有这么极端,毕竟积极主动总是第一位的,不应该抱怨环境;我只是想强调,在有选择机会的时候,就要通过选择,避免低水平的努力。
而人生重要的选择,就那么几个,比如选择大学和专业,选择结婚对象,选择职业路线,选择工作行业和公司,等等。
三、我们无法赚到认知和能力以外的金钱
我本身有点“盲目自信“,但是选择公司时,我还是选择了谨慎保守的路线。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坦诚面对自己的市场价值,大概了解自己值多少钱,而不是别人给我两倍甚至更多的薪资甚至股权激励时,我就坦然受之,不然就容易掉坑里。
天上不会掉馅饼,自己几斤几两,自己心里要有数。
当然,我这样的选择,可能已经掉入了另一种坑!我不知道我能够赚到我自以为自己无法赚到的钱,这只能等过几年回头看这个选择,再看是侥幸还是后悔。
四、双向选择,共赢
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有些公司不认可我,有些公司认可我。
不因为有些公司不认可我而自卑,要正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行业有差异(谁让我从高分子行业跳到无机非金属行业呢,不怪别人说我不对口),同一个行业分工也有差异(上中下游,不同的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即使对于同一种工作,不同公司的需求也不同,有些公司是要招聘带着现成技能甚至配方的员工(这就是他们眼中的员工价值),有些公司是要招聘能快速学习新的领域并有所成长和贡献的员工(这就是愿意和员工一起成长的公司)。
对于认可我的公司,给我发offer的公司,我充满感激。拿着公司的薪水,自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待扬鞭自奋蹄”。
最重要的是,对于认可我的公司,我会选择谁;而对于不认可我的公司,给我的启示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服务于我们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
路阻且长,行则将至!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2-6-16 23:53 撰写发布,用时约1h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