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没有认真看完一本经济图书了,本书总结了经济学的核心思考方式,然后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分析社会关系、法律、政治等领域。
第一篇是最重要的,所以认真总结第一篇,后续章节是第一篇内容的应用,我打算只用一篇读书笔记整理完其余章节。
本章关键词:经济思维方式,自私与理性,供给与需求,社会财富最大化,经济周期(波动),
看完这一篇,尝试回答基本的经济学思维是什么?
- 用“理性、自私”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上的各种选择。(未来的“商业系列”思考,最核心的出发点也是这个!)
- 用“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看商品和社会运行,不仅看得见的商品遵循这个规律,更虚拟的服务、知识、人力资源等也遵循该规律。 “供给与需求”就是“理性和自私”的具体表现和具体观察工具。
- 供给和需求的具体变化,一方面来自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经济自动的变化和均衡过程,这就是欧美推崇的自由市场。 另外也不能忽视当然也不能否定政府调控等在改变“供给和需求”中的作用。
- 了解什么是社会财富,社会财富和金钱的关系。金钱(货币和信用)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同时也加剧了经济的波动,经济周期因而产生。这就是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互相作用。
问题:是否要捐献造血干细胞? 是否要献血?
一个很重要的,但是又不太适合公开讨论的话题,因为这涉及到良心或爱心的定价问题。
第一章 经济学的基石
人作为经济的基本单位,其行为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人是理性的、自私的”。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理性和自私的。
理性: 人会思考,思索,针对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事情,做选择,做决策。当然理性不代表不会犯错。【需要重读《超越智商》这本书,探讨理性障碍的概念】
自私:人总会设法追求自己的福祉。
一个很好的问题:抛家弃子闹革命的林觉民,也是“自私”的吗?
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有些人抛家弃子一心工作,可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所迫,也有可能是“工作更重要或更有成就感”,抑或只是“家庭生活琐事太难了,不如工作得心应手”,这里面就是就是个人优先级排序和理性自私的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背后,大部分情况下,都建立在”理性、自私”的基础上的。
第二章 稻草人的由来 (从个体到群体)
本章阐述从单个人的“理性、自私”推广到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
个体的“理性、自私”,帮助我们建立一定的规则,用“更低的成本”处理与其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比如基于“群体判断”,对不同群体(学历,地区等)给出不同的第一印象判断,从而快速做出判断。这也是《潜意识》等心理学图书中强调的“社会认同”和“群体认知”。
社会制度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社会制度推动经济的运转。
良好的社会制度帮助我们降低行动成本。
P30 结语
诺贝尔奖得主诺斯(D. North)的专长是经济史,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的心得是:长远来看,决定一个社会是繁荣或是萧条的,就是这个社会有没有一套好的制度。
因此,规则制度的出现,是理性、自利的人为了降低行为成本和解决共同的问题,所逐渐发展而成的。好的规则制度对个人而言固然重要,对国家社会显然更有关键性的影响。
举例:“天津大妈”就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群体,谁在生活中遇到,就快速止损避免纠缠,也是对“群体”打交道得来的经验。
第三章 看不见的手 (市场,供给与需求,资源调控)
本章介绍“市场这种看不见的手”,以及最基本的“供给与需求”。
通过分析“供给与需求”,可以了解市场的运行方式,分析众多社会现象。
供给增加,价格下跌;需求增加,价格下跌。
市场通过自愿匹配供给与需求,交易双方都获益,从而引导社会生产更有价值的产品。(当然这里面存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价格差)(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且有合理性)
人的理性和自私,驱动调节供给和需求,所谓“闻香下马,闻利而至”,猪肉贵了吃鸡肉,鸡肉贵了吃猪肉,诸如之类。(当然有些人因为喜好或季节饮食偏好,就要接受这个价格的变化了)
“供给和需求”的观察视角,不仅适用于普通的实物商品,也适用于更一般化的社会行为。 比如男女谈婚论嫁,专业选择,甚至包括“虚荣”。
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市场机能,是运用资源的方式之一,但并非唯一的运用资源的方式。
除了市场调整,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政府调控等。
不同的调节方法各有优缺点,政府调控有时比单纯的市场调节有效,这就是凯恩斯主义,包括经济危机中的政府救济等;也可能“好心办坏事”, 书中举了一个台湾政府采购大米的例子,最后谁也不开心,陷入了多方都输的结局。
第四章:对铜臭味的追求 (社会财富,追求社会财富的社会意义,和经济周期)
本章介绍财富的含义,社会通过经济活动积累财富的过程(毁灭财富的过程呢?有意思的话题),经济循环起伏的可能原因(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以创造和积累财富为原则,其他领域也可以将“社会财富最大化”作为目标,比如法律不以公平正义作为目标,而是将“社会财富最大化”作为目标,这就是后续章节要提到的“法律经济学”的核心原则。
金钱本身不是社会财富,而是一种交易媒介,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转移、创造、积累社会财富。
社会资源是广义上的社会财富多少。
财富本身不是目的,财富是我们追求福祉快乐的工具!(财富让个人更有选择权)
为什么一样的时间,有的社会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有的国家却一直在“低水平重复”呢? 前者的人民看来笨笨的,后者精明份得很。 关键之一就是良好的社会制度,良好的政治环境。
经济的波动:(原文P059值得读一读)
哈耶克提出的“林间小径”,比喻社会自然形成的规则。 而克鲁格曼讲述的股票的因素,股票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了村落的贸易和资源交换,(交易增加,社会流动货币相应增加),但是卖空者的出现,通过散布消息让股价大跌,赚取股价大跌的差价,最后导致村落社会财富暴跌。 这就像东南亚危机的情况,欧美金融巨头比如索罗斯,通过做空获得大量的社会财富。
所以在单纯的物物交换时代,社会财富增长缓慢,但人人看得见社会财富(社会资源)的增长,衣食住行都极大丰富。但是金融的出现,比如股市,借贷,增加了社会交易频率(货币的流通加快),创造了更多的“纸面财富”或“虚拟财富”,金融增加了经济的波动,这也是《明斯基时刻》一书所重点强调的观点!
作者强调,个人要努力感受经济的脉动,也就是经济周期,这样才能有所准备,并坦然以对。
本章结语P63
财富,当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追求福祉快乐的工具。由历史的角度来看,波斯纳教授的“财富最大化”确实发人深省。至于如何把财富转换为快乐,恐怕就不是经济学者所擅长的课题了。
对经济学者而言,经济体系面临短期和长期两种问题。在短期,如何维持物价稳定、充分就业,而避免景气萧条和通货膨胀;在长期,主要的问题是不致于停滞或衰退,而能继续增长和繁荣。到目前为止,对于经济学者来说,这两个问题都还没有一致赞同的正确答案!
几本书:
诺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第五章:谁懂谁的心? (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对称!)
主要内容: 信息的意义,信息在经济等活动中的价值,信息缺憾所导致的诱因问题,信息泛滥
博弈理论中常见的囚徒困境,就有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在经济之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如果把知识经济也看作信息作用的延伸,那就更重要了,比如法律,咨询等行业。 不是简单的信息不对称,而是技能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要性(必然性)
事实上,如果信息完整、垂手可得,我们就不再需要会计师律师、医生,因为我们自己都握有相关的信息。如果信息是完整的 ,我们也不再需要老师、警察、新闻播报员,因为大家都已经拥有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因此,社会上的很多行业和很多制度,其实都和信息有关。由此也可以看出,信息确实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
虽然大家都感受到信息的泛滥,也都知道21世纪号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活动将是以信息为主的知识产业;不过,信息的重要性,很可能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中,应该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诚实的作用是什么?诚实是大多数人理性,自私的选择。 诚实可以增加个人资本,减少经济活动中的摩擦。
我的一些思考:
我自己认为很关键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否不可避免?
答案:信息不对称是必然存在的,只不过有的行业信息更容易对称,整体效率就会更高,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互联网促进了信息传递,从而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交易中的成本,对双方都有利。比如房产中介撮合交易等,现在互联网发达,买家卖家更容易找到彼此。
信息不对称非常普遍,所以基于“信息完整和信息对称”下的经济规律,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那么简单。
卖家总想卖高价,所以可以用各种理由去诱骗买家,买家如果获得完整的信息,自然不容易上当受骗,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的。
比如我五月底买了一个352净水器,自以为“价格应该是最低了吧”,可到了六月初,又降了三百元,我找店铺理论,人家自然以“本店不包价”为由拒绝退差价。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所致,只能认了,毕竟线下买东西,降价了都不知道呀。
现实中的类似例子太多了, 卖家当然想多卖钱,这也是”自私、理性”下的自然反应,
买家当然想省钱,而卖家和买家之间,横着“信息不对称”。
为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作出尽可能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消费者就会有一些自己的偏好,“以为可以少上当受骗”。
比如买东西尽可能选品牌的,不要买杂牌货,因为后者质量很次的概率很大。 但默默无闻的牌子可能性价比更高,但需要更多的精力筛选,
比如汽车加油都选三桶油和外资加油站,尽量不要选个人民营加油站。 但是如果你自己或朋友开加油站,那就获得更多的信息,知道油品如何,价格为何比中石油中石化便宜,这些不对称信息就帮助做出了更好的决策。
比如不要借钱给陌生人,甚至不要给朋友抵押,这都是信息不对称下的“自私和理性”的选择,毕竟“99.9%的朋友,都不值几百万的现金”。
“樱桃不是柠檬”?
作者说的柠檬,指的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买了看起来不错,吃起来很酸的柠檬。
但市场价格也能反映产品质量好坏,即使信息不对称,价格本身也能说明这一点,所以不同产地或分类与否的樱桃,在市场作用下自然对应不同的价格。
当然也有精明的商人利用这一点,比如一样的水果,单独卖一个更贵的,让不差钱的“愿者上钩”。
信息缺失导致的诱因问题
当信息不完整或不对称时,往往引发诱因(导致某事的原因)的问题。
因为信息不对称或不完整,所以我们需要作出某些选择,这里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选择”(类似于习惯培养过程,外在的奖励/惩罚是一种诱因)
假如说实话 得到的是惩罚,下次就倾向于说谎。
信息泛滥与稀缺
信息时代,信息泛滥,但并没有帮助我们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不完整的问题,我们更多面临的是取舍问题。
就像去淘宝京东购网,一件商品有千万家店铺,如何选择?
所以我们需要发展一些原则,帮助我们作出取舍,比如只去官方旗舰店等等。
2020.6 月初一两周,地铁上重读第一篇,手机Mweb软件整理读书笔记。
2020.6.18 地铁,重新读一遍
2020.6.23 更新
2020.6.24
2020.8.7 简单更新前半部分,地铁上
2020.8.31 转到draft,标记红色,简单更新
2020.9.2 下班地铁,重新过一遍读书笔记,补充几个摘抄(通过手机“白描”实现”)
2020.9.7 手机拷贝到mweb,发布到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