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读书笔记
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
全书精简读书笔记:《超越智商》,理性比智商更重要 – Zero
第三部分介绍“反向思考”心智模块的读书笔记:《超越智商》——如何理性思考 – Zero
《超越智商》第一部分 理性之心
第一部分分析理性的概念,强调智力测试不准确(理性与智力可能存在相背离的情况,即理性障碍),介绍了广义和狭义的智力定义,分析为何会出现理性障碍。
第一章 乔治布什的心智:智力测验缺少什么
本章主要内容:乔治布什总统被认为存在典型的智力和理性的背离(理性障碍):一个具有高智力的人,具有较低的认知能力和理性决策能力。以此为例,强调了智力测试的作用被夸大,高校和企业中都存在过度看重智力测试结果的情况。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智力水平可以被准确测试出来,而理性却难以被准确衡量。
理性思考,意味着树立恰当的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的行动,以及持有与可得证据相符合的信念。「信念,目标和行动」
智力测试是很窄的一个范围,它既没有涉及人类社会和情感功能(也不是本书的谈论内容),又没有评估对理性思维至关重要的心智程序。
第二章 理性障碍:理性与智力的分离
“理性使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控制行动、情绪以及掌控世界。它使人能够改造自己,进而从实际及象征意义上超越动物的状态。”——罗伯特‘诺奇克《合理性的本质》1999
本节内容:“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荒谬的事情和决策?”一位数学教授,一位《纽约客》杂志特约撰稿人,有优于常人的语言认知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但都在股票投资中,不断买入下跌的股票,行动越来越不理性,做出一连串的愚蠢决策。实际上,“聪明人做蠢事”是可以理解的,聪明人也会做出不良的决策。因为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和智力(思维敏捷)没有关系。
结论:智商高的人也会采取不明智的行动,或持有毫无根据的信念。即理性障碍现象。
理性障碍是指智力水平较高,但却无法理性思考和行动。
理性障碍是指个体在智力水平正常的情况下,无法理性的行动与思考。该定义包括个体在信念形成、判断信念一致性,以及根据目标采取行动等方面遇到困难。「注:理性障碍和理性的定义,都强调了信念、目标和行动。」
广义和狭义智力之分
广义的智力包括我们各种方面,比如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智慧和创造力等。
狭义的智力是智力测试测量的心理能力(MAMBIT)(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聪明与否的来源,智力就是MAMBIT)。
特定的科学概念是“一般智力G”,相应的主要理论是CHC智力理论,又被称为流体/晶体理论。
流体智力Gf:
晶体智力Gc:
结论:民间倾向于用狭义的智力来评价一个人的全部(以偏概全),所以当狭义的智力(MAMBIT)与其他的重要心智特质(比如决策能力)冲突时,就会非常惊讶。
理性:缺失的元素
聪明人做蠢事,其中聪明是MAMBIT(智力),蠢事是“明智行动、合理决策以及依势而为的能力”,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理性细分为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两类。「类似于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生理和心理)下,以最优化的方式实现个人目标。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和理性决策模型(人们基于最大期望效用作出的决策),进而通过测量个体行动和最优选择模型的偏差,获知个体非理性的程度。
工具理性即科学理性,一种用逻辑的和实证的方式分析把握对象的思维。近代理性主义完全与科学主义一致,是典型的科学理性主义,即工具理性主义。相应地,近代哲学的理性也是科学理性、工具理性,试图用科学的分析的尺度解释衡量一切。——baidu
“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說“效率理性”,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淵源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韋伯將合理性分為兩種,即價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價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為的無條件的價值,強調的是動機的純正和選擇正確的手段去實現自己意欲達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結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動只由追求功利的動機所驅使,行動藉助理性達到自己需要的預期目的,行動者純粹從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慮,而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 ——工具理性– MBA智库百科
知识理性:关注个人信念和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有些类似于后文提到的“去耦、模拟“过程,反省心智通过模拟来预测后果,进而发起对算法心智的压制,从而纠正行动。」
知识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的桥梁是对未知事件发生概率的预估。「why?」
补充疑问:之前朋友和我说的utility framework,关键就是如何确定一个行动的期望效用是多少?我的疑问是,如果不通过比较,如何确定是否值得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韦伯的价值合理性。
将理性障碍用作直觉泵
核心观点:提出“理性障碍”概念,以强调理性和智力之间的差异,就像用“阅读障碍”概念强调阅读能力与智力上的差异。
第三章 反省心智、算法心智和自主心智「核心的基础知识」
关键词:双重加工理论,三重加工心智模型(细分以更强调个体差异),理性存在于反省心智中;反省心智&思维倾向,反省心智是理性的基础。
现在关于智力的研究结果:
- 智力约一半源于遗传,由基因决定,另一半源自环境。
- 我们知道智力对于人生成就很重要,但是人的命运轨迹由不是完全由智力来决定的。(所以对于那些人生赢家,成功的原因,还不能简单点用高智力来解释;失败者同样如此。)
现有的智力测试不能够评估大多数重要的人类认知能力,一些能力的缺失导致了理性障碍。
类型一与类型二加工「重读原文!」
关键内容:类型一和类型二的特征;类型二对类型一的压制(override),压制失败导致非理性行动;压制过程又包括两个过程(中断加工和抑制反应,用更优化的反应替代原有反应);更优化反应从何而来?一种解释是类型二加工的假设性推理和认知模拟;假设性推理依赖于我们正确区分真实世界和假象世界的能力,即去耦能力,能力的缺失导致“表征滥用”;将真实世界的初次表征经过复制和去耦得到刺激表征;去耦消耗大量认知资源。「2016.05.13」

压制失败导致非理性行动,本节举了一个例子:属性替代(attribute substitution)(类似于《潜意识》中的模式识别,模糊化从而增强适应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fish is fish;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记忆是如何被扭曲的”。)
临时的“双重加工”心智模型及个体差异
初级双重加工模型(类型一加工和反应,类型二对类型一压制,模拟和去耦,新反应);类型一加工过程不存在太多的个体差异;智力测试仅仅测试那些能够体现个体差异的认知能力;所以智力测试不关心自动化的类型一加工,即使很重要;智力测试的关注点是认知去耦;认知去耦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认知资源,依赖于我们的假设性思维,体现了流体智力能力;所以类型二加工和流体智力密切相关。
图3-2 初级双重加工模型
思维倾向与认知能力
关键词:三种自杀和三种错误类型;理性(目标、信念和行动);
思维倾向》反省心智;认知能力》算法心智(可能翻译导致表达不准)
本节内容:介绍了三种自杀情况,三种行动需要从物理法则(大风导致的意外坠落),算法心智(试图爬上石头,却爬上了悬崖边;源于大脑类型一的的错误)和反省心智(生活信念的错误导致有意识的自杀;源于大脑类型二的错误,理性的失败)不同的层面来解释。
丹尼尔丹尼特在《心灵种种》中认为反省心智关注系统目标、与目标有关的信念以及基于当前系统目标和信念的最优化行动。「理性关键词:信念、目标和行动。」「在《控制愤怒》中,ABCD四步骤,第二步是意识到并剖析导致不健康的负面情绪的非理性信念,然后纠正非理性信念,进而调节情绪。」
只有在反省心智层面,理性才会参与其中。
- 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的区别一:信息处理效率和理性的对立
算法心智的效率可以被量化评估,但理性的效率却无法被评估。「或者说,理性不追求效率,不追求快速完成」
在心理测试中,使用典型表现情景评估反省心智,评估的是目标优先级和知识管理;使用最优化表现情境评估算法心智。而所有的智力测试都是最优化表现评估。
- 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的区别二:认知能力和思维倾向方面的差异。
认知能力测试主要是对算法心智的评估,而思维倾向评估信念、信念结构,以及信念形成和改变的态度,更多属于反省心智。
思维倾向评估可以反映人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能力,而智力测试却没有评估这些认知能力:
为了做出决策而收集信息的认知倾向、为了得出结论而寻求多元观点的倾向、面对问题时思考广度的倾向、根据证据矫正已有观点的倾向、采取行动前考虑后果的倾向、寻求细微差异以避免绝对化的倾向。思维倾向的个体差异体现在:目标管理、认识价值观、自我管理认识论等。这些心理特质是支撑理性思维和行动的基石。
在下决心之前先收集信息的倾向,在得出结论之前先寻求不同观点的倾向,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进行广泛思考的倾向,将个人观点用证据进行证明的倾向,在采取行动前考虑未来结果的倾向,在作决定前明确衡量情境优劣的倾向,以及寻求微妙之处和避免绝对主义的倾向。「来自《社会动物》的翻译,和本书有所不同,对比阅读」
智力测试评估的只是算法心智层面的认知能力,丝毫没有涉及到对理性思维和行动的评估。
三重加工心智模型「核心内容,重读和精读!」
三重加工心智模型与双重加工心智模型相比,更强调个体差异(智力测试不强调个体差异)
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算法心智的效率和反省心智的思维倾向),而智力的概念近局限于算法心智的效率方面。换言之,理性思考和行动的个体差异既可以源于智力(算法心智),也可以源于个体在思维倾向(反省心智)方面的不同。
智力仅仅局限于算法心智效率方面,而思维倾向与智力之间的相关度不高。
思维倾向:理性思维和行动的预测源「更完整的三重认知模型!重读具体的解释部分!」
注:在“思维倾向与认知能力”部分中提到的几种思维倾向,很重要,值得细思。
核心观点1:研究表明,多种思维倾向可以预测个体的理性能力。这些思维倾向包括教条主义和极端化思维、分类思维、灵活性思维、信念认同、反证思维、伪科学思维和积极开发的思维。「注意这些思维倾向在现实中的出现。」
通过考量特定的思维倾向,来预测一个人的理性思考和行动。
例如考察“根据证据校准信念和已有观点的能力”,看人们是否会因为我方立场偏见而从模棱两可的证据得到肯定性而非假设性信念。
例如人们是否容易受到形象鲜活但不具代表性的个人证言的影响,而面对更为准确的统计学证据却无动于衷。具有积极开放思维倾向的人,就倾向于依赖统计证据而非证言证词。「类似于《批判性思维》一书对各种证据的可信性的分析。例如很多广告所提供的证据都具有很差的可信性(明星作证就是典型),但却能轻松迷惑消费者。」
核心观点2:除了思维倾向,反省心智中的其他特征也能预测理性能力。例如自律和责任心。自律是反省心智中反应管理和抑制的指标,责任心是反省心智中的高级管理属性,都可以预测学业成绩和工作绩效。「自律在三重认知模型中的位置是压制过程!」
核心观点3:更完整的三重心智模型,解释为何在被告知该如何思考时,智力水平较高的个体会有更好的表现。答案是被双重加工模型忽略的发起压制功能的高级认知模型。
考虑到心理学实验中会给受试提供有助于任务完成的指导语,测试结果可能高估了智力和理性思维的相关度。文中以提示和不提示”去情境化“的实验,说明了这一段。诸多研究表明,如果不明确要求被试在非正式推理情境中放下既有信念和观点,那么智力水平和无偏差推理倾向之间几乎没有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处没有指导语的世界中;而在测试中,却并非如此。研究中发现,在被告知该如何思考时,智力水平较高的个体会有更好的表现。作者使用完整版三重认知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
模型分析:两种压制过程,算法心智的压制过程A和反省心智的发起压制过程B;前者的衡量指标是流体智力,后者的衡量指标是思维倾向,比如反省和认知需求。「完整内容见书中分析。」
别忘了心智程序「很重要的一章,重读」
关键词:电脑vs人脑,软件vs心智程序(思维框架,思维方式,模块);学习增强心智程序
心智程序定义:
反省心智中可以提取的心智程序,在某种程度上是过去学习经验的产物。「又想到《技能的反面——魔方与模仿》一文,练习和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项技能,不用消耗太多认知资源就能快速完成一个行动,一项技能就对应一个或多个心智程序模块。所以技能练习&刻意练习的过程也是心智程序练习过程。」
理性需要三种不同的心理特征。???????「原文」
而智力测试只评估了第一条。
第四章 给智力概念瘦身
智力霸权主义「对广义智力理论的批判」
观点:加德纳和斯腾伯格都希望强调MAMBIT(智力测试所评估的心智)之外的人类认知能力,而方法是扩展智力的概念;本书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反而容易神化MAMBIT,增强了狭义智力的概念,掩盖了理性等其他认知技能的重要性。
另辟蹊径:用理性障碍驯服智力概念「强调理性与智力的不同」
作者希望“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智力概念完全属于MAMBIT(智力测试所评估的心智和心理能力);用更独立的名词和测试方法来定义和测试其他认知能力,比如理性,比如创造力。
提出理性障碍的观点,就是希望强调理性与智力的不同,因为智力测试中完全没有评估理性。
理性:理性行动和信念形成!「理性的两个方面,与理性思考和理性行动一致。」
理性障碍创建了新的概念空间,使得人们能够对理性信念形成和理性行动的能力进行评估,而这种能力的重要性绝不逊色于MAMBIT。「和上一章提到的“将理性障碍作为直觉泵”是一个意思。」
MAMBIT:没有司机的大脑引擎「MAMBIT评估的认知去耦非常重要,但是并不完整,没有包括反省心智的认知去耦」「重读,知识密度大且重要」
关键词:流体智力和警惕智力;流体智力和工作记忆容量;认知去耦和次级表征的操控能力;模拟和假设性思维;算法心智的认知去耦和反省心智的认知去耦
???一个重要疑问:智力测试与个体差异
!!!
智力被误读为适应「智力测试没有评估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
弗林认为人类在过去几十年中智力测试成绩提高了,但是社会成就并没有增长很多。「 这个观点本身就太大太笼统了。」
问题:为什么智商增长和社会成就不匹配?
答案:大众普遍认为智力的概念包括环境适应,但智力测试并没有评估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所以大众会困惑于智商增长和社会成就不匹配。
智力测试评估的是认知去耦能力,虽然这种心智技能非常重要,但是,它只不过是理性思维和行动所必需的三种要素之一。另外两个要素是心智程序和思维倾向,这两点才是滋养理性思维的温床。「理性三要素:认知去耦能力,心智程序和思维倾向。」
神化智力概念的阴暗面
对智力概念的过度关注,导致了人们不自觉的诋毁MAMBIT低分者的尊严,因为人们倾向于“将智力测试分数与个人价值混为一谈”;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拥有超高智商,而非卓越的其他心理品质。「人类群体的错误倾向可能是部分个体的机会。-2016.05.18」
智力只是心智(mindset)中的一种,而非全部。
民间心理学能够区分智力和理性
实验表明,普通人也能区分理性和智力的区别,尤其是预先引起被试者对理性概念的特别关注的时候,这种分辨能力更近明显,这也再次强调了理性障碍这一直觉泵的价值。
---------
第五章 为什么聪明人常做蠢事
本章介绍理性障碍发生的原因,以及它为何如此普遍。简而言之,我们将了解高智商无法对非理性思维和行动产生免疫的原因。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自然选择,
现象:投资领域中大规模的投资表现欠佳(股市中平均有80%的股民亏损,而只有20%股民是盈利的)是一种典型的理性障碍——高智商的投资者因为非理性思维而亏损,最典型的三种非理性因素:过度自信倾向、对随机事件的过度反应(将对应关系视为因果关系,过度的模式识别,类似于《黑天鹅》的观点)和“短视损失厌恶”(来自《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卡尼曼)
人类是认知吝啬鬼「系统一》低认知消耗》默认加工方式」
核心是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由于认知资源有限,我们需要不断的进行权衡和取舍,其中最关键的是系统一和系统二两种信息处理机制之间的冲突,由于大脑默认的加工模式是类型一加工,而类型一倾向于消耗尽可能少的认知资源,这就导致人类成为认知吝啬鬼,进而导致决策上的不理性。(较少的认知资源意味着不完整、有偏见、走捷径的处理方式)
“大脑是认知吝啬鬼”等价于“人类大脑天生懒惰”(懒惰是人之天性)。
我们为何成了认知吝啬鬼「进化,基因繁衍,《自私的基因》的观点」
答案:进化
认知吝啬鬼vs完全理性人
基因适应最大化vs效用最大化
进化没有给我们提供理性的大脑,而是提供了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力,即使其中有大量的偏见。
当然新的冲突是,人脑是漫长的进化过程塑造的,而非一朝一夕,所以几万年前的社会适应力未必适应几百年内的现代社会。
人类进化过程中,并不追求”最大化“原则,而是追求”更好“原则。所以重要的是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而无所谓最理性。按照《自私的基因》和《机器人叛变》中的观点,进化中不断增加基因的繁殖适应力,而不是人类理性。自然选择毫不在乎事实与真相,它只在乎是否能过繁殖成功。
与此类似,进化的目的不是最大化人类的快乐和幸福,单纯有利于基因传递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比如繁殖、生存等)。
注:《自私的基因》和《机器人叛变》可以视为这一方面的拓展阅读。
为什么理性障碍如此普遍
人类大脑不理性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信息处理过程,即受到认知吝啬鬼的影响;二是内容问题,即“心智程序问题”,我们在进行理性思考和行动时,缺少必需的某些具体的知识结构。「这两点同样可以对照于大脑的类型一和类型二加工;第一是是充分认识类型一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而意识到何时需要进行系统二的参与;第二是用概率观点、经验主义、逻辑学、科学思维等,作为自己形成信念和行动(理性思考和行动)等工具,进而提高理性,想到了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
在“心智程序问题”中,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心智程序缺陷”,比如缺少概率思考,反向思考,逻辑和科学推理等理性工具;二是“污化等心智程序”,即大脑使用的是心智程序本身是错误的、无用的,不能帮助个体实现目标或建立正确的信念(比如启发性偏见等)。
思维谬误和理性思维
通过关注思维谬误,更容易评估一个人的思维质量,所以理性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也是聚焦于识别思维谬。(类似于扁鹊治病,健康时意识不到医术的高明。)
—
2016.05.14读完第三章,2016.05.15读完并整理第1和2章的读书笔记。2016.05.18 读完第四章 2016.05.19 读完第五章,第一部分结束,阅读笔记也搞定。
2018.3.4 就之前放在电脑中的本部分读书笔记,整理发表到wordpress 中。 本部分内容涉及很多理论部分,笔记中没有详细阐述,需要到原书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