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
《超越智商》第二部分 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
大脑在使用认知资源时极为吝啬,喜欢走捷径,我们简称之为“认知吝啬鬼”。人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认知吝啬鬼。认知吝啬鬼常常致使我们深陷不理性的泥潭,严重阻碍我们实现目标与理想。
提高理性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认知吝啬鬼),第二条途径是给自己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第6章认知吝啬鬼
第7章决策效应与认知吝啬鬼
第8章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正反都是我赢
第9章认知吝啬鬼的另一个缺陷:深思熟虑后依然战败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本部分介绍了基于认知吝啬鬼属性的各种特征,也都是大脑自发性行动(没有意识到的自动化反应),包括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框架效用,替代属性倾向,这也是其他心理学图书所强调的“思维谬误”;最后一章则是系统二对系统一的压制失败(意识到,但是依然失败)。
但是这些“自动化行为”并非一无是处。实际上,自动化的直觉反应与完全意识下的行动之间,存在一个平衡,就像查理芒格说“凡事都要简单,但不要过于简单”那样。认知吝啬鬼和与之对应的思维捷径,是一种进化得来的适应性,可以高效的帮助我们处理信息,在某些场合很重要。但是凡事都要避免过度,所以要避免思维的过度简化,过度使用表面信息去解决问题。
第六章“认知吝啬鬼”介绍第一个特征即启发性加工——环境和信息类型等触发大脑的不完整加工。介绍了启发性加工的几个具体类型,比如属性替代、可得性偏见、锚定效应、现时偏好/默认选项。
第七章主要介绍“框架效用”,即我们很容易被他人和环境的设定引导,做出不理性行为。
第八章介绍的是我方立场信息加工,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认知吝啬鬼现象,其他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书中也有介绍,只不过使用的术语不同,比如过度自信/Ego/“Mine is better”。
第七章和第八章介绍的是认知吝啬鬼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启发性加工,二是框架效应,都是直觉的信息加工方式而非有意识的信息加工方式,从而导致了非理性;但是第九章则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信息加工方式的竞争,前者的失败导致了非理性行为。
前面几章介绍的都是大脑的无意识行为,最后第十章介绍的则是大脑意识压制失败,所发生的无意识行为。 我倒觉得这一章的内容其实是前面几章的无意识行为的一种表现,即当我们充分学习都有那些思维偏误后,依然“压制失败”而犯错误。解决办法则是后文会提到的更好的心智模块。
第6章 认知吝啬鬼
完全理性的认知方式是完全析取推理(即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就像决策时分析了所有的机会成本),这是类型二加工过程。但是大脑本质上是懒惰的,所以经常用的是肤浅的类型一加工,而且我们也无法做得完全析取推理,就像无法列举一个行为的所有机会成本。
类型一加工有其优点,可以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以备其他任务使用,同时给出接近正确答案的决策。但是过度使用就会导致明显的决策失误。
6.1属性替代:认知吝啬鬼常用伎俩
属性替代:默认类比,转移到熟悉到事物上,用简单问题替代难题。【有点像类比】
6.2认知吝啬鬼的工具:生动、出众与可得性[什么信息容易触发启发性加工]
特点:生动和鲜活的信息(比如像911这样的飞机撞击大楼事件,导致人们认为飞机比汽车更危险;呈现更鲜和生动信息的照片比单纯的数字更容易打动人,所以一张受害者的照片比更具体的贫穷和受灾数字更容易引导人们捐款。)、与众不同的信息(比如不同的数字描述形式,一万人中的1286人和24.14%,人们认为前者更大)。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货币错觉”,即使我们知道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和货币的真实购买力,依然容易更关注货币的表面价值;所以将人民币兑换成相同价值的美元或日元,持有美元时有更高的消费倾向,而持有日元时有更少的消费倾向,因为6人民币兑换1美元,美元计价的商品会看起来更便宜(标价数更小);而1元人民币兑换几十日元,就会抑制消费。[理性即使对数字大小与价值大小的差异进行纠正,也依然纠正不足,类似于下文介绍的“锚定和调整启发性加工”]
6.3 启发性加工:决策过程的量和质【为什么要研究决策方法】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99%事情,都是“洗熨衣服类决策“,琐碎又频繁发生的决策;而那些能过给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事情,比如结婚、生子,投资股票,行业和工作选择等,掌控了我们的生活,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全部,发生的次数少但是又极端重要。
人生大部分的“洗熨衣服类”决策依赖于启发性加工,由于极端重要的少量决策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全部,如果依赖启发性加工进行后者决策,可能引导我们的生活误入歧途。研究我们的决策方式的价值就在于这些“极端重要又少量的决策”,我们不想人生被低劣的决策方式毁掉。
6.4 认知捷径和个人自主性
[介绍了《思考,快与慢》中的一种更容易被触发的启发性加工:锚定效应和调整启发性加工,我们的决策容易被随机或非随机设定的锚定值所引导]
锚定和调整启发性加工:我们会锚定一个最容易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相关数字,然后基于已有的特定信息调高或调低这个锚。
例子:卡尼曼先随机给受试者一些数字,然后询问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中所占的百分比。
例子2: 例如买车时,销售商倾向于将锚定值放在出厂指导价或广告价格上向上调节,而消费类杂志则建议消费者以经销商进货价为锚点向上提高。
例子3:法官会受到被告要求赔偿数字的影响,也会受到公司罪名的影响。
不论是锚定数字是随机选取还是非随机选取,我们都依赖于这些数字。谁控制了锚定值,谁就占据了先机。[在谈判中,同样如此,所以在《优势谈判》中,首次报价至关重要。)
6.5 现状偏见:默认启发性加工
默认启发性加工:“不知道怎么做时,我们容易维持现状”。决策时倾向于选择默认选项。也算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的表现,因为不用默认选项就需要认知精力来思考更好的策略是什么,而且还要承担未来反悔导致的懊悔等情绪。
例子:两个地区的电力服务有差异,询问电力不够稳定的地区人民是否愿意电价提高以换取稳定的电力保障;询问电力稳定的地区人民是否愿意以不太稳定的电力供应换取较低的电价;结果是,两个地区的人民都倾向于维持现状,不做改变。
备注:在习惯培养中,设置更有利于进步的默认值,也是一个促进习惯培养的好方法,也算是充分利用大脑认知吝啬鬼的一种策略。
6.6启发性加工的有利和不利环境【如何改善决策质量——用环境《助推》】
利用启发性加工做正确的事情,依赖于一个良性环境!环境是启发性加工的前提。
极端的认知吝啬鬼都没有“独立之思想”。启发性加工帮助我们做好决策还是坏决策,取决于环境,因为环境提供了启发性加工需要的触发条件:生动性、、与众不同的、易得性的信息,和默认选项等。
如果在好环境中,启发性加工就是某些作家大力宣传的“无知的决策——为何无知反而使人变得聪明”,或者“少即是多——对环境了解少的人,在作出决策时的正确率反而更高一些。”
例子:在个人投资领域,“大多数人的决策都是错的”,比如都倾向于购买高手续费的金融产品,而不是免佣金基金;比如都将资金存入利率只有0.1%的四大银行之中,而很少存入消费者导报上推荐的30倍利率的支票账号。原因就是“大家都这么做的环境中,大多数人都没有独立思考而是被环境触发而决策“。【从众心理】
备注: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看的赤子之心刘丹阳的文章,我们希望相信有效市场理论的人越多越好,这样我们就更容易找到有价值的股票。与之类似,我们希望社会上的认知吝啬鬼越多越好,这样我们的“独立思考”决策才能让我们在环境中获得最大的回报。刘丹阳说的是经济上的回报,这儿则是更广泛的领域上的竞争。2016.06.07 read over
备注2: 感觉《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有点像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加工”,通过环境等触发条件等优化,来促进高质量的自动化加工行动。
备注3:对于“环境改善决策质量”,就是我最近在读的《助推》一书,如何通过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环境变化,来优化决策质量,比如充分使用从众心理、默认选项去引导。—— 2018.3.10
第7章 决策效应与认知吝啬鬼
关键词:框架效应,问题表述方式,被动接受问题表达方式,焦点引导,认知消耗;多角度看问题和跨学科思考以打破框架,由自己重新设定框架。
框架效应:人们被动地对给定框架作出反应的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理性障碍,和智力无关。
描述性不变原则:人们的选择不应该因为问题的表述方式发生变化而变化。可以根据是否违反描述性不变原则,判断一个人是否否理性。
例子1:卡尼曼的两个测试,总共600人,选择使200人获救的方案,还是选择导致400人丧生的方案?【《思考,快与慢》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一)中的例子,前景理论,损失厌恶】
例子2:一笔钱的两种描述方式,“额外津贴”和“学费退款”,会给学生产生不同的框架,从而影响学生的消费,前者促进了消费(这是多余的钱),后者者更保守。【心理账户概念】
结论:人们无法严格遵循描述性不变原则,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效用最大化(utility maximizer),即无法做到认知科学家所定义的理性。因为我们并不是完全依靠个人自主支配去思考和行动,而是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引导,设置框架的人,能不知不觉的控制我们的决定和行动,就像《影响力》一书中的影响力武器那样。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用到了框架效用:(1)政府刺激时,使用“税收红利”来代替“退税款”,可以提高消费比率。【心理账户】(2)广告中的框架:用“95%脱脂”而非“含有5%脂肪”,用“消费打折”而非“刷卡收取额外费用”。
在避免框架效应的影响方面,人人都有机会,与智力无关。
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要怎么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如果没有获得提示,我们就难逃框架的影响。那么如何让个人决策不受框架效应制约,提高决策质量?
答案是(1)提高意识,多了解都有那些陷阱,high-level thinking(2)多角度看问题和跨学科思考以打破框架,由自己重新设定框架。(3)本书的后部分的两种策略:更新思维倾向,安装正确的思维模式。
备注1:我对语言表达方式对思维方式的引导,算是有些体会,同样的一个观点,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对方会体会到不同的感受,进而能传递我的不同程度的情绪。
备注2: 充分理解框架效应,就会发现,更换框架可以帮助解决问题、扩展思考,甚至影响别人的判断。 比如《创新算法》一书中强调的问题描述方法。
第8章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正反都是我赢
关键词:我方立场信息加工/过度自信/无法难以换位思考/Ego/Mine is better/“我永远是正确的”
我方立场偏差: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景进行评价,导致决策偏向自我的立场,例如评估证据、道德评判、评论他人等。
过度自信的原因:我们执着于首先跳出脑海的念头,本着节省认知资源的原则,使用这个最初的信念作为焦点,得到“自以为深思熟虑“后的答案,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个很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
几个过度自信的研究:
例子1:是否要禁止德国等特定品牌汽车和美国等特定品牌汽车?受试者有潜在的我方立场偏见(对自己国家品牌的宽容)
例子2:让受试者对不同政治人物的言行不一行为进行打分,结果明显受到受试者的政治立场的影响。人们更容易看到反对党派的言行不一行为,而对自己支持的党派出现的同样问题,却视而不见。「一些人是有意识的忽略有损自己或自己所处群体的有害观点,更多人则是价值观绑架,意识不到。类似《潜意识》中对群体意识的分析。」
例子3: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偏见,会促使一个人更多的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不断的证实而非证伪,一种不科学的方法】
例子4:影响“产生证据的能力”,我们倾向于同意与我们的立场相同的证据,不断质疑相反的证据。在一个有缺陷的假设性实验中,如果测试得到了预期的实验结论,我们就只做一次(已经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不去质疑实验的科学性);如果得到了我们不想要的实验结论,我们就反复尝试,以期望得到想要的结果;或者发现更多的实验缺陷。「有点像另外一本书中的观点,」
例子5: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本节介绍的电子邮件沟通,我们以为对方会轻松理解我们,但是在没有音调、表情和着重音等沟通线索(需要受试者大声朗读,才能意识到对方看不到听不到的信息中包含了重要的信息,从而降低受试者的过度自信),对方其实很难与我们感同身受。
例子6: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受试者用敲打的方式打出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旋律,然后让对方去猜测这首歌;受试者以为大家很容易猜到答案(50%概率),但实际却很难(只有3%听众能听出来)。
人们在各个方面都存在过度自信的现象。比如高估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对时间分配的判断(拖延症),高估项目的完成时间,高估自己在团队中的贡献程度,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力,高估沟通中别人对我们的理解程度(尤其是我们只传达了较少的信息时),倾向于关注和寻找证实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证伪的证据,
我们常常对别人的表现吹毛求疵,而对自己的错误却浑然不知,也不愿意接受批评。
智力与“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之间毫无关联,与框架效应类似,即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该如何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得更聪明。
备注1:关于我们的过度自信现象,在《潜意识》这本书中,提到了我们的过度自信也有好处,如果我们能很客观的预测一件事情的完成时间,可能也会因为过长的预期而直接放弃;反而是过度自信让我们面对一个难题。
备注2:人们倾向于将自己头脑中的想法简单投射到别人头脑中,实际沟通却并非如此简单,我读过的《Made to Stick》Reading Notes //ongoing阐述的就是如何高效沟通和表达观点。
第9章 认知吝啬鬼的另一个缺陷:深思熟虑后依然战败
关键词:意识和潜意识的斗争
主要观点: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却依然失败了,即反省心智没有战胜无意识系统;“不是努力程度不够,而是精神动力不足”。 这种压制失败,有可能是情绪所致,也有可能和情绪无关。作者从意志力的角度给出了解释,解决办法则是安装更科学的心智模块。
典型案例1:小肯尼迪驾驶飞机,在迷雾中找不到正确的坐标,最终坠毁身亡。肯尼迪知道在危急情况下正确的救生方法,但是在那种场景下,反省的、有意识的大脑却输给了无意识子系统的自动化反应,后天习得知识所教的正确做法没有替代直觉飞行思路,这是典型的压制失败的例子。「人类基本的知觉和认知加工过程需要被压制的典型案例。」
案例2: 电车难题和天桥难题,矛盾的选择也是“压制失败”的例子。同样是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在电车难题中,大多数人会同意;但在天桥难题中,大多数人却会反对。如果询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决策矛盾,大多数人都会给出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因为两种场景中的互相矛盾的选择,都是直觉性选择,只不过分别调用了两个大脑直觉区域,所以得到了矛盾的答案。反而对于反省心智强的人,足够的理性会让他们战胜自己的情绪直觉反应模块,从而给出一致的答案。[在《公正》公开课中,同样也有这两个例子,只不过讨论的角度完全不同]
当无意识心智左右了被试的行为反应时,个体常常察觉不到,反之,他们还常常为此争辩,认为他们作出的选择是经过审慎思考的、有理有据的选择。我们倾向于为自己的各种行为寻求一个前后连贯如一的解释,全然不顾多数决定与选择其实是由大脑无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所产生的这一事实。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会为无意识行为编造出虚构的理由,以证明它们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这种现象已被大量研究报告所证实。人们为无意识行为虚构解释理由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因此,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大脑正在使用自动化子系统时,认知方式才有发生改变的可能。「大赞」
核心:我们为自己的无意识行动寻找有意识的辩护理由!我们很多决策都是直觉性反应,可我们却以为是深思熟虑的选择,进而去编造虚构的理由,或事后诸葛亮的去找证实证据。
战败“冷”启动式思维倾向
“冷加工”是没有情绪卷入的信息加工过程,即使在冷加工过程中,有意识的思维也常常被无意识思维所取代。事实上,即使是在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何为最佳答案的情况下,依然有可能让无意识信息加工过程肆意控制行动。
介绍两种压制失败的例子:(1)绝对数量偏好战胜了理性规则,(2)已有的知识,阻碍了对本质逻辑的关注。
例子1: 10%和8%赢球概率试验(被试者对绝对数量的偏好战胜了理性规则)。
9个白球和1个红球;92个白球和8个红球
例子2: 逻辑有效性和既有知识冲突的三段论推理(玫瑰是生物;老鼠是昆虫)(人们关于自然世界的已有知识,阻碍或促进了了问题的解决,掩盖和提醒了本质逻辑的真假。)
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玫瑰需要水;因此玫瑰是生物。
所有的昆虫都需要氧气;老鼠需要氧气;因此老鼠是昆虫。
分析:结论的可信度被用来间接论证逻辑的有效性,实际上这是独立的两个事情。你所经历的正式这种情况:经过深思熟虑,但却输给了更为自然的加工倾向,即基于可信性而非逻辑性作出反应。
逻辑有效性和既有知识冲突的三段论推理:可以用来评估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即在解决问题时专注于理性推理,抵制加工简单线索的诱惑(认知吝啬鬼特征)的能力。这种思维技能是一种认知能力:根据给定信息进行推理,并且在思考过程中,暂时摒弃过去已经掌握的信息,不受其影响。将已有知识经验与当前行为区分开,避免过度干扰。
反而在真实的智力测试中,我们倾向于直接用ABC来描述三段论,从而完全不涉及对反省心智的考察。
本能冲动与意志力:深思熟虑后的失败
第一段文字非常棒,重读原文! 信息加工时,我们不知道自己陷入了认知吝啬过特征中,比如用我方立场思维,而没有考虑其他立场;比如思维方式受到生动性信息的过度影响,而没有考虑大样本和统计数据。如果我们在做决策和解决问题时意识到了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那么认知吝啬鬼的诡计就无法得逞。
在本章提到的众多例子中(橡皮糖选择概率;人行天桥难题;三段论推理等),都是明显的“深思熟虑”和“不假思索”之间的认知冲突。[大脑就是自我内战的战场]
这种认知冲突的结果,体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强弱。「意志力和理性能力」
意志力是指延迟满足或是压制本能反应的能力,使得我们在做决策时不短视,能够着眼于长远利益。缺乏评估即时奖励与延迟奖励的能力,导致很多人非理性行动,阻碍了目标的最大化实现。双曲贴现曲线是一个反映时间因素的曲线,可以解释我们为何会屈服于非理性诱惑。
「意志力不足,理性不足,体现为一种时间上的短视,看不到当下选择的长期影响」
介绍了如何利用意志力的过程,比如“捆绑策略”,进而提到下一部分,如何压制无意识心智反应。
我们首先要知道本能反应之外的备选控制系统是什么(下一部分要介绍的好的心智程序,比如概率思维和可证伪思维]。在某些情景中,个体想要压制自动化的反应,但是却苦于没有适用于当下情景的心智程序,也就是“心智程序缺陷”。
备注1: 关于意志力和双曲贴现,《“错误”的行为》读书笔记-3/4/5介绍“有限的意志力”,也强调了普通人的短时问题,
2016.06.03 最后读第二部分
2016.06.03到06.07,读完第六章,主要内容是启发性加工,读起来不费劲,大部分内容都在《思考,快与慢》中
2016.06.08 读完第七章,主要内容是框架效应,第二种认知吝啬鬼特征,我们容易被特定的框架(环境,语言表述方式)所引导。
2016.06.12 读完第八章,介绍了我方立场信息加工偏见,主要是介绍了各种方面的例子。
2016.06.14 读完第九章,读完全书,本章介绍了“深思熟虑后依然失败”,即即使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却依然没有克服自动化反应。
2018.3.4 把两年前的读书笔记发表到wordpress,重新梳理每一章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