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
《超越智商》第三部分 给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
“心智程序”是指个体可以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以辅助决策判断和问题解决过程。除了认知吝啬鬼,心智程序出现问题也是导致不良决策的重要原因。有时,个人是因为没有安装足够的心智程序,即心智程序缺陷,如忽略备择假设、不擅长寻求证伪焦点假设;有时,是安装了污化的心智程序,如相信占星术和笔迹学。
「导致非理性的两种情况,一是缺少合适的思维框架,二是存在错误的思维框架!!」
关键词:概率思维,贝叶斯推理;可证伪性,反向思考;非理性思维分类
第10章心智程序缺陷。作者指出,在概率论思维和科学思维两个领域,大脑缺少两种重要心智程序,一是贝叶斯概率思维,二是可证伪性思维(反向思维)。
第11章污化的心智程序。高智商人群为什么更容易受到心智程序缺陷的影响,进而引发严重的不理性信念和行动?答案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高智商和错误心智程序的正反馈,放大了污化的心智程序的负面作用。
第12章思维谬误何其多:非理性思维倾向分类及其与智力的关系。 强调了两种理性:工具理性是最大化目标实现,而知识理性是信念反映客观现实。
值得多次重读的部分: 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第十章 心智程序缺陷
导致劣性思维(poor thinking)的三个原因:认知吝啬鬼,心智程序缺陷,污化的心智程序。
本章总结:在概率论思维和科学思维领域,高智商人群如何受到心智程序缺陷的影响,进而引发了不理性信念和行动。核心是贝叶斯概率,后验概率=相似率*先验概率(基础概率),然后进而介绍了两个主要的思维偏误,一是忽略备择假设(相似率的分母),也就是反向思考能力,科学思考中的可证伪性思考;二是忽略基础概率,容易被显而易见的相似率过度吸引,从而导致概率估算的严重偏差。
10.1 现实生活中的心智程序问题:心智程序缺陷效应引发的两起悲剧
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心智程序缺失导致非理性,两个例子展示的分别是科学性思维规范的缺失和概率思维规范的缺失。(对应到下文的反向思考和贝叶斯概率思维)
例子1: 一个治疗自病症的“辅助沟通”实验的疗效显著,临床医生使用这个方法对患儿进行了治疗时,很多自闭症儿童在辅助者的帮助下表达了遭受父母暴力等的遭遇等,进而导致患儿和父母被强制隔离等。但十几年后的研究才发现,该实验根本就是错误的,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通过设置对照组的方法对备择假设进行检验,自闭症患者通过打字机打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由辅助者决定的。
这个例子非常类似于《潜意识》中的“聪明的汉斯”故事,一匹马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最后发现不是因为马的计算能力强,而是能观察主人对肢体动作的细微变化,从而获得提示。如果让一个不知道答案的人给汉斯出题,汉斯就会陷入困境。
例子2: 多起父母因谋杀婴儿罪名而被捕,真实原因是儿科医生在法庭证词中出现的概率逻辑错误,误导了陪审团。“关于基本概率的心智程序并非人人具备”,耳科医生,陪审团和法官的这一心智程序的缺陷,造成了悲剧。
缺乏概率理论知识是一种心智程序缺陷,也是很多非理性思维和行动的根源。
10.2 贝叶斯来救援!
关键词:概率思维(一种心智程序),贝叶斯思维方式,避免犯概率相关的思维错误
贝叶斯定律:基础比率(条件概率,边缘概率)和证据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这本书中对贝叶斯定理的分析不够清晰,建议看维基百科等资料如贝叶斯公式,公式有很多变种)
作为一种推理方法,贝叶斯推理是从概率论中的贝叶斯定理扩充而来。贝叶斯定理断定:已知一个事件集Bi(i=1,2,…k)中每一Bi的概率P(Bi),又知在Bi已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的条件概率P(A/Bi),就可得出在给定A已发生的条件下任何Bi的条件概率(逆概率)P(Bi/A)。即P(Bi/A)=P(Bi)P(A/Bi)/(P(B1)P(A/B1)+P(B2)P(A/B2)+…+P(Bn)P(A/Bn))——贝叶斯推理 – MBA智库百科
后验概率=相似率*先验概率
两个基本假设:待检验的焦点假设H,与假设相关的数据集合D。(非H即为备则假设)
在《思考,快与慢》第16章 介绍了一个贝叶斯定理分析的例子:
一辆出租车在夜晚肇事后逃逸,(1)这个城市中85%出租车是绿色的,15%是蓝色的;(2)目击证人辨认出那辆肇事出租车是蓝色的,但是目击者正确辨认的概率是80%。问:这场事故中的出租车是蓝色的而不是绿色的概率是多少?
可以将条件(1)换一个表达方式,以提示基础概率的存在:蓝色和绿色出租车数量相同,但是在出租车造成的事故中,绿色占85%
答案:P/(1-P)=0.15/0.85*0.8/0.2,P=0.41
10.3 一个关键的心智程序缺陷:忽略备则假设
一种典型的心智程序缺陷是忽略备则假设,从而导致推理错误(贝叶斯定理有三个必选参数,人们倾向于忽略P(D/-H),即相似率计算公式的分母)。
人们普遍倾向于忽略能够证明非焦点假设为真的证据。人们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因为它不是默认安装在大脑中的心智程序。所以这种选择是反直觉的,人们必须通过学习得知这个信息的重要性,否则,默认的加工过程就会忽略这条信息。而这些没有意识到P(D/-H)重要性的人,就存在心智程序缺陷。(每个人都存在心智缺陷,因为默认大脑运行程序缺少,而只有经过有意识的学习才能克服这种缺陷。)
「换一个角度讲,就是缺少反向思考的能力」
“凡事反过来想”,“我希望我知道我在哪里会死,这样我可以决不去那儿。”——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
书中以自闭症辅助沟通研究方法的错误为例做了分析。
10.4 更多的科学思维心智程序:可证伪性
“人类天然的思维倾向是寻找证实假设的证据,而非证伪的证据。”
如果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考虑到可证伪性,可以大大减少这种错误的发生。
测试题1:四卡片选择任务「有趣!更详细的分析见单独的读书笔记: 《超越智商》——如何理性思考 」
测试题2: 2-4-6任务 「人们倾向于去强化自己的推理,而没有想到从“证伪”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这就和上一节的心智错误异曲同工,“不愿意做出违反焦点假设的尝试”。」
测试题3: 类似于2-4-6测试(DAX规则),同时增加一个MED规则(所有不符合DAX规则的数学组合)「通过人为手段,引导测试者的思维,关注备则假设,证伪焦点假设,从而提高测试者的表现。」
结论1(坏消息):人们不擅长寻求证伪焦点假设的证据。
结论2(好消息):这种心智程序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即有意的引导思维过程,比如引导对备择假设的关注,也就是上面的测试题3!(在《暗时间》中,刘未鹏介绍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之前描述的一个知识点帮助测试者提高了测试成绩,因为知识的相似性和融会贯通。)
10.5基础概率:更多贝叶斯心智程序
一个经典的贝叶斯测试:化验误诊率很高而疾病发病率很低(基础概率)
猜测的答案和真实的答案相距甚远,因为过度关注个案证据(更具体的证据更有吸引力),却忽视了整体的统计证据。
结论:在进行概率推测时,一定要意识到“基础概率对概率预估结果的巨大影响”。
10.6 概率评估的心智程序
琳达问题:(《思考,快与慢》首先研究了琳达问题)
“联结谬误”:不倾向于概率思考(范围大小和限度词多少),而是倾向于按照相似性分析(属性替代),从而认为描述的更详细的情况(限定条件多,发生概率更低)更可能发生。
“条件概率倒置“:将情况A下B发生的概率和条件B下A发生的概率视为相等。
10.7 策略性心智程序
陈述性知识:通过描述问题已作出分析(比如上面的四卡片选择使用,琳达问题等),表征特定的心智程序。
程序性知识(策略性心智程序):按照特定方式处理信息的策略和倾向;这一类心智程序的表征不同于陈述性知识,比如“信念认同”的心智程序(但是怎么算好,怎样算不好???)
10.8 心智程序缺陷导致的理性障碍
心智程序缺陷通常是由于缺乏教育或经验而产生的。
尽管如此,众多客观限制(比如教育参差不齐,教育内容缺少理性部分,当下的智力测试没有对理性思维的评估等),都导致了高智商人群依然存在大量的心智程序缺失问题。(换言之,即使足够的教育,获得了高智商,也依然存在心智程序缺陷的问题。)
第11章 污化的心智程序
本章主要内容:进化并没有赋予人类完美理性,因为这不是进化的目标(part 3&4),我们是没有意识到的信念的奴隶,这些与人类目标不一致的信念,导致了大脑中的污化心智程序和非理性(part 2,《自私的基因》);而高智商的人更容易陷入极端非理性之中,因为大量的知识是一把双刃剑;解决方法就是有意识的安装几种心智程序,更重要的是安装自我评估(无法证伪)的心智程序。
首先介绍了两个例子:
(1)庞氏骗局和金字塔传销骗局——一种典型的理性障碍。阿尔巴尼亚于1997年的分崩离析,是源于大规模群体性的理性障碍——整个国家陷入了庞氏骗局(金字塔传销),骗局的崩溃导致了国家崩溃。(有点类似于最近的P2P骗局)(小心论证过程,未必是国家破裂的最重要原因,可能只是强调理性障碍的危害。)
(2)20世纪80年代,众多病人在心理治疗师的鼓励下,记忆复苏,回忆起童年的悲惨经历,比如性侵犯,毒品虐待等,由此导致了很多的指控和判刑。实际上很多所谓的记忆复苏是被刻意引导出来的无中生有,而被复苏的信念建立在没有独立证据来验证真伪的错误信念之上——“如果病人认为自己受到虐待,那么他就被虐待过”。(类似于10.1中的“辅助沟通”案例和《潜意识》中的“聪明的汉斯”)
结论:人们很容易被污化的心智程序所奴役,从而认为常识可以被打破,经济规律可以被违背等(相信庞氏骗局中的30%月利息,甚至最后达到了50%60%)
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
核心观点:越聪明越愚蠢;智商越高越容易做出极端非理性的行为
高智商人群很容易受到污化心智程序的困扰。
社会中的高级陷阱和极端思想都是高智商人群设计并坚信,诱惑的也是高智商人群。
可能原因:”知识投射倾向”(knowledge projection tendencies)(本身有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不断强化已有信念,用已有的信念去过滤新知识,从而避免逻辑推理之苦,毕竟大脑是认知吝啬鬼);双刃剑,即能快速的吸收正确的信念,也可能掉入陷阱,迅速积累更多的错误信念,并把自己困在错误之中。
对污化心智程序的质疑「人类非理性,因为我们大都是信念的奴隶,而非主人!」
人类为什么会出现系统性的非理性:相信缺乏证据支持的信念,从而做出有损自身利益的事情。
- 进化没有赋予人类完美的知识理性和最佳的工具理性:进化只保证人类在当时环境中是基因适应最优者,而不保证他们在真理或有用性上大道最大化。
- 问题在于传统的“心智程序习得方法“的理论,认为信念就像财富,因为我们认为它们能过满足我们的某些目的,所以我们持有这些信念;换言之,有两个假设(1)我们主动选择某种信念,或我们行使了代理权,(2)信念满足了我们的利益。这儿的核心问题在于,如果你不能控制你的信念,而是你的信念控制了你,结果会如何???
「这就对应了《控制愤怒》的观点,我们的C反应直接来自于刺激A,而我们大都忽视了B信念的作用;我们的情绪来自于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信念,所以不健康的信念导致了焦虑和愤怒等不健康的情绪。」
人们为什么受污化心智程序的影响「心智程序存在不是因为对人类有利,而是对自己的复制延续有利。」
关键词:《自私的基因》,模因(memetics),复制,广义达尔文主义
用《自私的基因》中的模因概念(memetics)来解释信念的获取,污化心智程序为何存在。
具体内容:模因理论认为,人类传播的信念,未必正确,未必有利于传播者(人类,寄主);模因自身的永生属性促进了自己在人类中的复制;所以人类携带了大量对宿主无益的心智程序,导致了不理性行动。
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信念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心智程序会存活下来并得以传播? 给出了四个答案,最后一个来自于模因理论。
备注:我们被意识不到的信念所束缚,这依然与《控制愤怒》有关,也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proactive有关。而我们意识不到的信念,让我想到了《人类简史》中大篇幅介绍的想象出来的社交制度、组织结构和宗教等,这些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信念。
破坏协议的模因「即污化的心智程序」
介绍模因理论。
污化心智程序不是因为对宿主(人类)有利,而是它自己的利益至上——有利于自己复制;所以有些模因对人类理性毫无价值,但是追求自身的复制,因此叫“破坏协议的模因”。
所以9.11恐怖袭击分子的行动,不一定是源于“某些教育或信息缺乏”,而可能是”过多的污化心智程序“,导致了作出违背”人是理性的“行动,这些污化的心智程序,就是丝毫没有想要服务于人类理性的“破坏协议的模因”。
避免污化心智程序的策略:(1)应该学习的几种心智程序,(2)避免拒绝对自身进行评估的心智程序(避免不可证伪的心智程序!)
污化心智程序的可能特征:(1)不可证伪的心智程序,(2)可以证伪,但是代价很大的心智程序,(3)具有反意属性的心智程序(??)
备注:人的学习等行为可以视为给自己安装心智程序等过程,比如学习”世界的运行方式“,就是安装与认识世界有关的信念和模型,安装反映真实世界的心智程序。进而思考”哪些心智程序是我们进步必须的?“
污化心智程序导致的理性障碍[总结和再次强调核心观点]
高智商但是有理性障碍问题,比如高智商但相信占星术和外星访客,即使这些信念毫无实证证据支持。
第12章 思维谬误:非理性思维倾向分类及其与智力的关系
关键词:非理性思维,分类,6种思维偏误;思维偏误与智力独立;
智商研究中的智力双因素理论(过程智力和知识智力),心理能力测试主要包括两个因素: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的一个关键心理操作是“认知去耦”能力。
导致理性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
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被特定的信息(焦点)引导,而没有充分搜索备择模拟世界,很容易出错的类型二加工方式,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卡片选择实验」 「重读,信息量大且重要,再次以四卡片选择实验为分析对象。」
关键词:压制过程(算法心智主导,流体智力范围,压制类型一加工),发起压制过程(反省心智主导,思维倾向的体现,比如反省能力),模拟过程1(算法心智主导,计算备择选择,确保压制过程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压制过程),模拟过程2(反省心智主导,“通过认知去耦发起模拟”),去耦操作(同时受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控制),
连续性联结认知(serial associative cognition):算法心智主导,属于类型二加工过程,与“去耦化认知模拟”相比,没有涉足模拟备择世界,导致容易出错。
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一种思考方式,思维沿着给定的焦点模型展开分析(思维被某些关键词引导而导致思考不全面),忽略了其他的情景建模方式。
焦点偏差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最容易构建的心智模型进行信息加工,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基于自己的信念和经验构建心智模型,从而节省认知资源和计算能力。
框架效应是认知吝啬鬼进行焦点偏差加工的典型例证。
算法心智的三个关键功能:
系统一加工的主要组成部分:情绪模块,习得的自动化反应,进化适应模块,通过过度学习和练习获得的自动化思维。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反省心智的三个功能:(1)压制类型一加工;(2)通过去耦化过程启动认知模拟;(3)发起对“连续性联结认知”的中断。
认知吝啬鬼则(类型一加工,快思考)的两个规则:(1)一切可能的情况下,都默认启用类型一加工;(2)当必须使用类型二加工时,默认使用连续性联结认知,而非完全去耦化认知模拟
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人类会想尽一切办法以减轻认知负担,达到加工更少信息的目的。[懒惰是一种认知本能。《稀缺》也是基于这个观点展开讨论。]
注:操作C和操作D是一样的,只不过发起者不同。
理性思维问题的预分类「值得重读,分类很好,可以加深理解」
2016.06.01 知识密度大,还需多读原文,不在这儿把观点都重写一份,只写要点。
思维问题分为两类:认知吝啬鬼和心智程序问题; 前者的三个问题又对应于认知吝啬鬼的三个特点(上一节的两个规则);后者分为两类,心智程序缺陷(导致压制失败,因为缺少特定的知识库所以无法去优化行为,比如概率论和反向思考)和污化的心智程序(知识库有问题,比如拒绝自我评估,比如过度自信)。
对于有意识的人来说,重要的错误是压制失败和心智程序缺陷两类。心智程序缺陷少,意味着因为压制失败导致的错误多。比如飞行员在紧急时刻完全忘记了本来熟知的急救操作而导致机毁人亡,就是典型的压制失败。
最后把书中之前分析的多种思维错误放在了表格中,进行具体的分类。
由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理性思维谬误
具体分析了上一节中的四卡选择人物,我方立场偏差,情感预测谬误,他们都是由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思维谬误。
斯波克先生难题:来自自主心智的输入缺失[不同于预分类中的几种思维谬误]
斯波克先生,代指缺少情绪反应的人,缺少自主心智情绪模块。
这种人的非理性行为的原因,不同于其他的思维谬误(两大类),既不是认知吝啬鬼所致,也不是(类型二)心智程序缺陷,而是类型一的心智程序缺陷。
自主心智参与理性管理,有两种错误方式:一是自主心智参与过多,导致类型二的压制失败;二是自主心智参与过少,因为自主心智缺少部分行动管理模块,导致类型一的自动化加工故障,给类型二加工过多的压力,典型就是艾略特案例中呈现的斯波克先生问题。
病人艾略特:智力无碍但情绪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斯波克问题(星际迷航中的男主角,情绪冷漠迟钝)
基于智商-理性相关度的分类
[更完整的分类:思维谬误预分类+斯波克问题;分析每一种思维偏误与智力的关系:与智力互相独立!]
备注:将上一节中的斯波克问题,融入预分类中,得到本节的更完整的思维谬误分类。
更完整的理性思维谬误分类,如下图所示,本部分介绍这些思维谬误与智商互相独立的实证证据和相关理论。(不要写一遍,重在实用)
第五个导致理性障碍的原因,决策时缺乏恰当的心智程序(认知规则、策略、知识和信念系统)
第六个是污化的心智程序。
核心观点:这些非理性的思维和行动,与智力在一定程度上互相独立。
[书中提到,重要的心智程序未必来自于教育,而是来自于生活;比如有些聪明人也没有机会学习批判性思维]
结论:理性障碍无处不在
高智商并不能避免理性障碍,理性障碍可以分为6类。
2016.05.23 读完并整理完第10章。
2016.05.25 昨天和今天,读完并整理完第11章。
2016.06.01 读完第三部分最后一章第12章
2018.3.4 发布到wordpress上,并顺便重读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