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写作

从何时开始

2015年2月开始正式在wordpress上写作,于是有了第一篇博文,后来把13年和14年的半年度总结补发在博客上,于是有了更早的几篇博文。

隐约记得,应该是刘未鹏的博客文章激发了我写博客的决心,并确定了“为自己而写”的方向。

为谁而写,写什么

博文的最重要读者是我自己。

  • 整理读书笔记是为了反刍和加深理解;
  • 通过定期反刍读书笔记,重温重要内容;
  • 记录自己的思考是为了反思和避免自己犯错误;
  • 写“月更系列”是为了督促自己定期有总结(生活方法论总结,加星文章汇总);
  • 写“半年总结”和“年度总结”是为了记录和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

为自己而写,写自己值得花时间的内容,就像只看自己认为值得看的图书一样。不考虑别人的评价,也不需要考虑别人的喜好。

写作可以帮助反省,这几年有深刻体会。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反省方法,即“反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当时只感觉高级却不知如何操作。现在回顾读书笔记,加星文章、效率/方法论变迁,就是非常明显的复盘过程。

另外我们的回忆是不准确的,经常修改和美化自己的记忆,以验证自己当下的判断(就像“禀赋效应”那样)。所以及时的客观记录并定期回头看,是对自己成长过程最好的交代。

当然我的绝大部分博文都是读书笔记,随着时间变化,读书笔记的写法有明显“进化”,最初摘抄多感悟少,后期摘抄少自我总结和交叉引用增多。但是有一点不变的就是每篇读书笔记都很长。。。

虽然19年开始有意识地多写点生活和工作思考,但是发现整理读书笔记最实在。 一本书看完,记录很多知识点,补上自己的思考和对比分析,能明显感觉到知识体系的充实感。但一篇思考博文只对应某些书中的一个点,只不过是用一个生活中的观察做个引子,引导读者说这个现象中体现了哪个知识点和生活智慧。和一篇读书笔记比起来,知识密度太低了,感觉浪费时间,所以有时生活中有了某些感触就一时兴起要写篇博文,过了几天就觉得“不值一篇博文”,也就都放下了。

不过19年还是要打算稍微增加一点生活类博文,另外就是和工作相关的一些观察以加深思考。

低调前行,避免Ego

我在2018年有好几次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冲动,但都被我压制下来了。核心原因是,开通公众号会改变我的阅读尤其是写作方式,从“为自己而写”变成“为他人而写”; 其次我很担心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陷入纠结,毕竟我本来就是个容易纠结的人,这样反而更增烦恼;另外给别人写一旦形成了任务,就容易逼迫自己在这事情上多花时间,自然会占用工作和家庭等时间;最后就是有违我“低调”的生活准则,换言之,聚光灯下的写作容易让我Ego。

当然更可能发现的是,所谓的聚光灯不过是一种幻想,大家都是匆匆看客。如此更只需要为自己而写了。

有朋友说“开通公众号于私是归纳整理,于公是分享交朋友”。我觉得前者已有,后者也不必强求。读书笔记、思考总结、月更系列、半年&年度总结都是”归纳整理“的过程。至于分享交友,酒香不怕巷子深,更何况我水平还远远不够,精心向内修炼总是不嫌多。对于值得分享给朋友的文章,我会直接将博文发朋友圈,已经足矣。

2024年,终于还是开通微信公众号,微信号:贝塔他爸。 一个感觉是,和博客是知识密度高低搭配,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都是短小精悍的输出,比如阅读中的某一个感悟,比如一个软件推荐等。相当于一个引子;而博客内容则更加完整和全面。

写这么多,不浪费时间吗?

自问自答,要说服自己,才能避免纠结。有几个原因:

一是我努力提高文字输入的效率,首先是提高文字输入效率(提高文字输入效率:实践篇提高文字输入效率:理念篇),其次是一些效率操作比如用白描拍照转文字ipad分屏同时阅读和写作,使用copy markdown复制链接,用Markdown语言写作,用drafts和mweb随手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我的成熟写作工具箱,真的帮我节省了超多的时间,又充分利用了零碎时间

二是阅读和写作是适合我的学习方式,写作加深理解和掌握,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彼得德鲁克强调了几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我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学习,整理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一本书的理解学习。 第一遍读书是以看懂为主,不见全貌没有办法融会贯通;而且一本书或一章节看完了,以为自己都懂了,等真的把这部分内容写下来的过程中,又发现其实没有真的懂,或者和现实联系比较少。通过整理读书笔记反刍这本书,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一本书的观点,糅合自己之前的所学,并联系到现实中的事情,这样才真正接近吃透一本书(当然实践还是更大的挑战)。虽然看起来,写读书笔记占用比较多时间,我一般读完一本书和写完读书笔记,时间50:50,但读书本不是为了凑数,充分理解和应用才是关键。 另外我大概从2019年左右开始,整理主题阅读,这也是促进融会贯通的方法。

我喜欢的Blog,我的学习榜样

参考资料——别人对“写作”的看法

刘未鹏的博客(Mind Hacks):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从现在就开始写博客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和缓存(帮助我们想得更深入,更远)
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书写激励你去持续学习和思考。
愿意写作的人都是认真思考、愿意交流、不断探究的人,更有机会拓展自己的人脉,
在开始书写你的想法之前,我知道很多人不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这是一个怪圈,你越是不开始书写,总是拿有限的思维缓存去默想一个问题,就越是没有内容可以写,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写作是种高质量的社交方式 ——乱象,印迹

写作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培根说过,写作使人精确,我觉得精确这个词用的相当好,只有通过写作,将自己的思考转换为文字后,很多实践经验和总结往往才能够真正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同时完成整个思维的抽象和升华过程。

人月神话的Blog再谈写作(200307) ——人月神话的Blog

文字沉淀是最好的知识体系化积累。培根说过阅读使人愉悦,而写作使人精确。文字一方面可以使你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更好的体系化结构化表达,其次文字的沉淀更加方便知识的共享和搜索。虽然影像,语音等都可以进行知识沉淀,但是只有文字带来的共享度,可分享性和可搜索性是最佳的。

周期习惯性的写作方便你对自我审视和回顾。大家都知道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我们回首过往的时候,我是否能够知道在过去的某一个时点或阶段,我在做什么,关注什么和思考什么?

当你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后就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就如同我翻看自己的博客历史文字,基本都能够知道我最近10年,每一个小时间周期,我的学习点和关注点究竟在哪里。

就个人写作来说,你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实际上还可以很好的树立自我品牌,或者说至少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人,人和人之间的这种信任连接建立太难,那你是否能够给他人一个渠道让别人觉得你是靠谱的,值得信任和托付。一件事情你坚持一天,一个月容易,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一年,十年。

能够在一个长周期长年累月的坚持和专注一件事情的人,一定值得信任和托付。而且这类人大家也可以观察下,绝对不会说为了眼前的一些短期利益,蝇头小利而丧失了自我的价值观和做事原则。

长期坚持写作不仅带来的是自我知识经验增值,自我价值提升,也带来可信任自我形象的重要增值。

Revision history

  1. 2018.4.16 提醒自己要避免Ego
  2. 2018-04-29 为自己而写
  3. 2019-02-08 补充参考文章的引用部分
  4. 2019-03-28 越南出差,补充内容和学习榜样
  5. 2019-09-26 补充和更新第三部分
  6. 2019-11-03 补充“写这么多,不浪费时间吗?”,特别强调“读者型”学习方式。
  7. 2020-04-07  补充人月神话的最新一篇博文,自勉
  8. 2022-3-9 简单更新
  9. 2024-7-13 重读,简单梳理‘
  10. 2024-11-30 更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