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工作反思

趁着春节在家休息,梳理一遍2019年尤其是下半年记录的“每周反思和感悟”,前六条提醒是上半年的内容,见2019年上半年工作反思 – Zero | 吴玉昆的个人主页,7到9条是新增自我提醒,希望2020年能做得更好。

  1. 英语
  2. 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避免被外界随意引导
  3. 第一性原理——从原理角度看问题
  4. 系统思维,全局意识,项目思维,结果导向,长期思维

    结果导向和项目思维是一种长期思维,不要只关注一天、一周做了什么,而要关注项目推进了多少,距离目标还有多远,中途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里程碑)。

    不要将自己变成了劳动力,别人说做什么就做什么。真正的绩效不是一天到晚忙了多少时间,而是完成了几个项目,项目推荐到了什么地步,有什么可见的产出。

    ”既要埋头赶路,又要抬头看天“,大部分人是太乐意埋头赶路,总觉得其他的事情(项目到了什么阶段,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可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等等)都是领导的事情,如此怎能有好的工作绩效呢。

  5. 多沟通,多反馈,积极主动

    共同推进一个项目,而不是觉得“把猴子放在别人背上”,责任就不在我了,等别人的推动再开始行动。

  6. 工作优先级排序,哪些是重要的工作
  7. 我喜欢做什么工作,不喜欢做什么工作?

    工作时间就是这么多,我倾向于把时间用在体现我的优势、结果导向的工作上,所以对于我认为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的工作,我都争取不做和少做,当然“我认为”不代表公司立场,所以其中必然有妥协,自己多争取即可。

    类似的事,如果我认为一件事情的意义不大,或者说领导或同事分配了一件事情但是却没有告知为什么要做,我不愿意做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此时需要的是详细沟通,从项目的角度去看待现在所处的位置。

    当然我不能强求别人如何如何,但是我自己肯定不认同“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为什么要这么做”。

  8. 兼顾效率和其他

    如上面所示,要追求结果导向,但是我做事还是有些“急于求成”,导致不少失误,小的比如看错邮件看错微信,大的比如不顾EHS尝试进口5.1类危险化学样品(给同事带来了比较大的麻烦,花费很多时间才搞定这个事情)。

  9. 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

    一旦自己情绪上出了问题,别人从说话、邮件中都能看出来,所以不要带着情绪工作。想要吐槽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大概率就是自己要犯错的时候。

几个值得反思的项目概括

没有完成的项目A:这个项目没有完成,当然有好几个原因,比如我从原理上的分析也不够透彻,而另外一个原因是一直“没有清晰的描述问题和重现问题”,问题是现实和目标之间的差距,重现不了现实(客户遇到的情况),就没办法解决问题。依靠销售人员的描述,尝试不同的测试条件,尽可能模拟施工现场的情况,年中销售人员给我提供了施工现场的取样结果,才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希望2020年可以完成这个项目。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B,做了一年没有做成功,中间踩了太多坑(下面会单列几点),都能专门写一个文章了。七月份做完试车,试车产品检测很好,但是卖给客户储存几个月,发现性能下降很厉害,于是进一步分析“不稳定的原因”,到了2020年,通过“第一性原理分析”和实验验证,大概率锁定了根本原因了。弄清楚了问题的本质,然后就重新调整配方的原料类型和比例,现在不用焦虑了,剩下的都是细节问题,2020年上半年应该就可以进行第二次试车,这次应该就会成功。

还有一个项目C,2018年确定配方并生产销售了一批产品,客户使用发现某一个性能达不到要求,因为我当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直接参考兄弟公司的其他产品的相同功能确定了一种添加剂和比例,现在看来并不等价。所以2019年花了不少时间改进配方,研究市场上常见的相应添加剂,研究原理(从代理商和生产生那儿学了不少知识),然后筛选后逐一测试,最终找到了最佳的添加剂;再对比国产样品和进口样品,考虑价格,最终选择了一款性价比最高的国产添加剂,可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工厂生产了第二批产品并销售给客户。 之后我将项目的进展和结论发给美国同事,对方告诉我他们用的是哪个产品,我才意识到,我应该提前咨询美国同事的经验啊,而不是“重起炉灶/闭门造车”,幸好我筛选的产品在性价比方面比美国的现成添加剂要高,不然真的是白费功夫了。

项目B中的几个思考

要完成一个技术项目,即使美国同事给出了参考配方A+B+C+D及其推荐比例,但关键天然矿物原料性能不同,整体配方还需要大改,其中又存在诸多细节,否则就容易摔跟头(事后才知道在哪儿摔了跟头。要是没解决,都可能不知道坑在哪儿)。

比如上面说的重要项目B,事后看摔了好多跟头:

  • 忽略了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原料A的粒径,因为参考TDS中写的是50 mesh,我就自以为只要过50mesh即可(当然这儿还有一个百分比程度,我自认为大部分即可), 等到试车的时候,发现50% pass 200mesh和80% pass 20mesh对性能有不小的影响,所以试车的时候临时调节。
  • 不要忘了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中间要做25kg样品给客户测试,但是使用新的原料做完之后,才发现性能不达标,发现是其中的天然矿物原料质量不稳定所致。 因为“沉没成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研磨),就想着怎么把这批样品的性能调整合格,结果就把问题弄的更复杂了。 事后看,因为果断放弃这批样品,索要新的原料,重新配方,而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忽略了完整性,比如原矿研磨,默认把大颗粒舍弃,但这样磨粉样品就不代表原矿本身的性能,因为大颗粒主要是膨润土中的沙子。 后期才意识到,之前的实验数据都是建立在“不能代表原矿”的样品基础上。 因为我忽略了这个细节,所以没有细致指导具体实验的同事,同事A考虑到了完整性问题,同事B却直接抛弃大颗粒。 这又在配方研究中引入了新的影响因素。
  • 原理性分析不够, 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项目,所以美国方面提供了参考配方,我就直接安装这个配方去筛选和测试国内的原料,虽然也想到要研究各种原料的原理,但也知识大概明白,所以导致犯下了下面的错误。
  • 知识缺陷:市面上有多种磷酸盐,我自己认为原理都是相似的,所以也是可以替代的,正好实验室有原料T,所以就直接替换掉了参考配方中的原料S,所有的测试都是用原料T来进行的。(除了自己推测原理相同,另外的原因是国内环保问题比较难找到原料S)。 后续的测试也都符合预期,更加强化了我的猜测(原料T与原料S的原理相同,可以互相替换)。 事后才发现,原料T可能导致了配方不稳定的问题(经过文献分析,从原理上锁定了这个因果链)。 回头看,因为自己缺乏某一个方面的知识(原料T和S分别与配方中的某一个原料是否会发生反应),又加上自己的自以为正确的猜测,导致了这个问题。

《beyond feeling》这本书强调了人有两个典型的思维陷阱,一是ego,二是blind spot。我在上面犯的错误,都可以归入这两点。当然这儿的Ego不是骄横,而是缺乏知识的默认假设和自以为是;而blind spot就是知识缺乏和看不到全貌。

所以回过头来看项目B的经历,得多问问自己:

  • 第一性原理——是否真的弄清楚了其中的原理
  • 我的推测是否正确,不要把“以为”视为“正确”,万一错了就费时费力,还不如“谨慎”一些,宁可慢点,也别走错了大方向。 当然这儿就有一个平衡的概念。
  • 可能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哪些是关键因素,哪些是不需要过分关注的干扰因素,这就像之前讨论的误差问题,过度精细占用太多人力物力,但是太粗枝大叶就找不到前因后果了。

管理中的坑

我指导的一位助理研发工程师五月份左右离职去考研究生,之后好一段时间因为没有帮手做实验,很多工作进度特别慢,自己有些抓狂甚至焦虑了。

事后反思,自己对别人太苛刻,用对自己的态度要求别人,工作任务分配太多,一天下来都在忙这忙那,缺少自己休息和思考项目提高自己的时间吧。虽然考研自然有其他的原因,但如果工作更轻松自在一些,或许也会权衡一下。

我怎么和同事沟通,指导实验,毕竟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命令过程,而且很多实验有需要积极主动的自我优化过程,命令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如何做还得细细琢磨。

备注:2020.2.1 春节期间根据每周的记录,总结本文,希望2020年做得更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