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小说读后感

最近新冠病毒肆虐,开车上下班,不能地铁上看书了,就买了喜马拉雅会员,路上听书,小说题材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春节听完了《平凡的世界》,听书的时候总想着写点什么,但等听完又无从下笔了,最近正好刚听完《人生》,而很多感触都是相似的,那就直接写点《人生》的读后感吧。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柳青《创业史》)

故事梗概

《人生》是矛盾文学奖得主「路遥」成名力作,讲述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故事,以下是我自己总结的故事梗概。
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小学老师,因为各项能力都很强,成为了学校的明星教师;奈何权力欺人,村书记让自己儿子顶替高加林的教师位置,高加林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当起了农民。
成为农民的高加林很迷茫,不甘心做一个农民,想要去城市闯荡,但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眼下根本任何机会,所以一筹莫展。
这种迷茫和低落的的情况下,高加林很快被一直想要追求他的巧珍俘获,以前巧珍知道自己配不上有文化的老师,只能一个人偷偷看着高加林。但现在同为农民,她鼓足勇气,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和高加林谈起了恋爱。
虽然高加林和巧珍谈恋爱,但是一直放不下对“更大世界”的向往,这也为未来的分手买下了伏笔,在个人追求面前,巧珍不过是高加林暂时的避难所。
高加林的叔叔复员从政,下属为了讨好新来的领导,偷偷帮助高加林在县城找到工作,高加林当上了通讯员,做起自己擅长的写稿工作,在洪灾报道中的工作出色,稿子写得又好。
高加林有了城市户口和体面的工作,工作表现又好,还被送到省城培训,让人感觉前途不可限量。条件既然变了,黄亚萍”重燃爱意“,主动追求高加林。
一边是城市的姑娘,热情似火,娇生惯养,附带优越的家庭和未来的大城市生活机会;一边是农村的姑娘,没有读过书,质朴善良,全心全意的爱他,生在农村,以后也离不开农村。
高加林选择了城市的未来,放下了农村的爱情,和巧珍分手,和黄亚萍开始了浪漫的恋爱。
黄亚萍前男友母亲气不过,查清高加林是走后门才拿到城市户口和工作,于是向纪委举报,纪委要求严肃处置,取消高加林的城市户口和工作岗位,遣返回农村。
有如南柯一梦,高加林从农村走进城市,很快又从城市回到了农村。
心爱他的巧珍已被伤透了心,嫁给了一个不断追求自己的老实人,既然她爱的人不要她,那就选一个爱她的人吧。
巧珍心里一直爱着高加林,去给姐姐求情,不要给高加林难堪,又去给书记求情,希望可以再让高加林当老师,免得遭受农民的苦劳。
高加林以后会如何,或许会像德顺那样吧。

故事不长,我在听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以下几个关键点,简单展开说一说。

命运,环境的力量,和自己的控制力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谁都想把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但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看,我们都有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社会是一张网,或者是一个“复杂系统”;人的成长历程同样是不断被环境塑造的过程,不像盖房子那样有固定的格式。
社会力量,环境作用,都在有意无意的作用到我们每个人身上。
此处就有一点最基本的人生智慧,那就是意识到这些外界环境作用的存在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上面这句话,乍看起来就是大话空话。
用《人生》中的故事来解释这句话,高加林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几个人生转折点的深层次原因,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的地步。
自己的教师职务被书记儿子顶替,这是权力压人,自己没有招架之力,可以理解。
但是自己无缘无故就从农民到了县城当上了通讯员,虽然能力确实足以胜任,但是“心安理得”的接受这种命运的变化,不想因何而来,这就有些愚蠢了。 当然也可供事小说没有描述相关部分,这儿我权当提醒了。
别人可以给他他自己无法获得的机会,他就应该知道为什么给他,否则就变成了别人手中的木偶。
如果知道自己的机会因何而来,考虑到可能的影响,高加林应该低调行事,也不至于生出后面的乱子,所谓枪打出头鸟,更何况他是有把柄的鸟呢。

凡事多想因果,机会不是自己挣来的,来的这么容易,天上就算掉馅饼,那凭什么就掉到别人头上呢。

这就让我想起了刚刚听完的曹德旺自传《心若菩提》的一些内容,曹总自己从农民一点点做大做强,重大的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或者说贵人相助,中间好几次被别人举报,但从来没有被告倒,就是因为曹总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凡事考虑周到,据理力争。

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自知只能当农民,而巧珍帮她去给书记求情,希望高加林能继续当老师,连是否当老师的机会也是他能不可控制的,只不过源自爱情,才凸显了爱情的伟大。

追求,欲望,善良,平衡

“多,还想更多,你就会失去所有;当你失去所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点点也是足够的。”——歌德 (通过冬吴相对论知道这句话)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有欲望,有追求,是好事。正是因为高加林有一股不断向上和学习的冲劲,才有了自己的这身技能,才能配得上别人送给他的机会,不然也足以吸引巧珍和亚萍的追求。
追求和欲望本身没有什么错,但实现过程因人而异。
德顺老汉和小孩信天游中所说的“善良”,强调的就是在欲望之前还要有“义”,这就是欲望和善良之间的平衡!
说到“欲”,我还是想起了最近在听的《心若菩提》中,曹总在办公室挂着的曾国藩的一副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受其雌”,高加林做到了“敬胜怠”,但是在“义胜欲”上摔了跟头。

高加林“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抛弃了巧珍,选择了亚萍,一方面是爱情的纯度不够,二是现实的诱惑太强。每个人都存在类似的人生取舍,这本身不是对错的问题,只是平衡的权衡,谁更重要的问题。用道德和现实去指责高加林,都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评论。
如果一切顺利,高加林跟着黄亚萍去了大城市换了新工作,回头看这个选择就是正确的,即时其中必然有更多波折,但总好过一辈子待在农村;但正是因为故事的悲剧性,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当了农民,读者才会想,“要是高加林更明白巧珍对他的爱,自己善良心足够,或许能压得住现实,即使回到农村,依然可以和巧珍在一起”。

最近听《路遥传》,路遥本人也是类似于高加林的“现实主义者”,一定要娶一个北京知青,即使在第一个女朋友那儿摔了跟头,但一如既往,追到了他的老婆,也是一个北京知青。路遥知道,“需要找个北京知青,支持他上大学”,后来却是如此,路遥夫人工作,支持路遥上大学,甚至后来成家之后,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是路遥夫人解决,路遥自己工资都被他拿去抽云南的好烟了。
虽然路遥婚姻出现危机,因为路遥的作息习惯、长期创造对家庭关照太少。 但不能否认,正是路遥夫人对路遥的支持,极大支持了路遥后来的成就。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也就能理解高加林的选择,是极为现实的选择。

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
一方面,选择是平衡的过程,健康的选择需要兼顾,正如我们希望高加林能进城工作但不要抛弃爱他的巧珍那样。
另一方面,选择的关键又是优先级排序,比较两个或多个因素,谁更重要,爱情还是改变命运的现实追求?家庭还是工作? 有些人达到了某一方面的极致,结果就是造成了其他方面的崩溃。比如一心工作导致婚姻危机甚至离婚的事情比比皆是,路遥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我们如何事后看选择的对错?旁人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高加林的选择对错,那高加林如何看选择对错呢,答案是取决于结果,这就像“成王败寇”的道理。高加林落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我们就认为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路遥本人也是类似高加林的现实主义选择,因为有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成果,我们就不会对他有苛责,接受他的成就背后家庭方面的代价,比如夫人和孩子没有得到足够丈夫和父亲的爱。

如文章开篇所说,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
如何做重要的选择呢? 一个关键提醒是长期思维,长期来看哪个选择带来的价值更多?避免被眼前的利益或好处遮住了眼睛,农村姑娘未必比如城市姑娘,国企也未必比民企好,诸如此类。 一个人看得远,看得理性,就能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可惜大部分人的信念固执,看重眼下的即时好处,所以只能亲自去撞南墙,否则就焦虑不踏实,但是就怕撞南墙之后,物是人非,很多选择都是过期不候。
所以要从别人的选择中寻找经验教训,不论是现实中别人的经验,还是书中比如《人生》中不同人物的选择,这样才能“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也就是读书的现实意义。

过程更重要?

重大选择可以带来重大的人生转折,这完全正确。但是不能因为此而忽略选择之外的过程的重要性
这就是“选择”和“过程”的辩证关系,类似于“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选择本身不能代替过程,而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品质的过程,同样可以得到相当于重大选择的美好前程。
高加林心比天高,不愿意蜗居在农村,不愿意娶一个农村的媳妇。但以巧珍的勤劳,加上高加林的知识文化,生活肯定是持续向好的。只不过在现实诱惑下,需要漫长时间的「过程」没有什么诱惑力。
这就每年高考,绝大部分人都考不上清华北大甚至全国前20所,但这不代表就没有机会了。 在普通学校努力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免费资源,同样可以学到相当的知识,甚至做得更好。
所以就算一两个重要选择没有达到预期,努力过程同样可以弥补,不需要灰心丧气。

这儿放上我在《心若菩提》的一副对联,超赞~

上联:敬胜怠 义胜欲
下联:知其雄 守其雌


整理这篇读书笔记,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20200227 描述小说故事概括,补充几个感悟主题和关键词
20200229 1.5h 更新
20200305 1h 更新
20200308 这周听《路遥传》,补充几点感受,发布